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叶朗:美育传统不容忽视 今人审美遭受新技术冲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今年,曾点燃年轻人对传统昆曲热爱的青春版《牡丹亭》,即将迎来200场演出纪念。6年来,随着昆曲的“复活”,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火在青年一代心中日渐燃烧成炬。在此,本期“谈艺录”邀请始终为推动审美教育鼓与呼的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共同探讨今日文化背景之下美育存在的形态及价值。
记者:美育,在今天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超越文化艺术界与教育界,正逐渐走近日常生活。谈起美育,让我联想到近代中国美育的奠基者和倡导者蔡元培。他不仅首先将“美育”一词由德语译介引入中国,而且把美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
叶朗:我们在北京大学倡导美育,脑子里想的就是要继承蔡元培开创的美育传统。当年昆曲进入大学课堂,首先是在北大,吴梅、许之衡先后在北大讲授昆曲,被当时的上海报纸称为破天荒的大事。古琴进入大学课堂,首先也是在北大,王露(王心葵)经章太炎推荐教授古琴。这都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今天,我们不能丢掉重视美育、重视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的宝贵传统。
当代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曾说,在他小时候,母亲就建议他读《战争与和平》,并经常告诉他书中的哪些段落写得好。从此以后,《战争与和平》就成了他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一个人读的书、欣赏的艺术作品会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从而深刻影响其文化气质与品格。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营造校园学术、艺术、文化氛围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这些年我们不仅与白先勇先生合作,推动昆曲《牡丹亭》走进校园,在大学开设经典昆曲公选课,而且也推动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西方经典音乐进校园演出,举办“美学散步沙龙”等等。
记者:其实,不仅仅在近代,美育在中外教育史上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中国古代有“六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席勒在著作《美育书简》中也强调美育能使人通往人性的完满。今天,我们重拾美育的要义,是否另有现实的考量?
叶朗:是的,今天提倡美育,有着时代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当今人类社会,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与否,都存在着同一个问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何平衡?很多地方把物质的、功利的追求放在压倒一切的位置,而忽视文化的、精神的追求。有的电影制片商和导演一再宣称他们拍的是商业片,所以他们就以追求票房价值为唯一目标,什么人文内涵根本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艺术创作如此,美育同样需要营造健康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学校不是真空地带,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社会文化环境,不仅指大众媒体,甚至是城市的街道、建筑乃至于家居布置都会影响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我们看到有的城市投入大量资金求“大”求“新”,造成一种“千城一貌”的局面。既不适合于老百姓的日常起居生活,又破坏了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所以,美育绝不仅仅是课堂上讲课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
记者:“千城一貌”,一方面反映了审美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强势现代文化的表征。在来势汹汹的现代文化、全球化浪潮之下,我们当持有怎样的文化态度?
叶朗:近些年,我在很多场合呼吁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艺术经典。文化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结晶,这包括哲学经典、文艺经典。文化传承离不开经典,人类的文明发展也离不开经典。梅林在《马克思传》中有一段话:“马克思每年要把埃斯库罗斯的原著读一遍”,“而他恨不得把当时那些教唆工人去反对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出学术的殿堂”。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原则和文化传统。我们的大学教育要遵循和继承这个传统,不能引导学生抛弃和远离经典。很难想象,如果中国人把老子、孔子、李白、杜甫和《红楼梦》都丢掉了,还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在这个世界上还如何立足?我所说的文化传承,不仅指在这个时代如何孕育出大学者、大艺术家的问题,而是指老百姓、青少年头脑里中国的文化传统消失了。而这,是更可怕的。现在从外国传来一个口号,就是“读图时代”。这个口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为图画本身并不能传播深刻的思想,而一旦离开了语言,阅读只能停留在浅表。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流行艺术如何提高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之下。我们决不能让流行文化占领全部市场——全部的电影院线、电视台等大众媒体。文化问题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解决。此外,要重视大众传媒在人文、价值、趣味和格调等方面的导向作用,要强化媒体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心,形成一种机制和正确舆论。对注重人文性的文艺作品——电影、图书、演出等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要发现和“照亮”现当代的文化经典,创造条件将现当代文化经典通过国家舞台来推广,这涉及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国的文化形象问题。
记者:你多次强调大众传媒对营造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今天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是否也为美育提出时代的课题?
叶朗:美育的时代性问题,提得非常好。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便是科技的发展。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互联网改造和掏空了我们的头脑:一旦你进入网络,不计其数的资讯和信息扑面而来。在这个信息生命力极度缩短的网络时代,人们还有没有可能有深阅读和阅读经典呢?这就是技术带来的问题。
有一次研讨会上,一位中学音乐老师说,现在的小孩耳朵里塞着耳机,无时无刻不在听音乐,结果却是听不见音乐了,丧失了对音乐的感觉能力——每时每刻都在听音乐的人,音乐对他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一例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提出的美育新问题。表面看来是音乐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了,但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就自然提高了吗?事实上,恰恰相反。这就是高科技的两面性。假设你带着手机和电脑到海边去,当你沉浸在电脑与手机的环境中,或许根本就听不到海涛声了,技术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放置于美育,也是如此。高科技为美育的方式、途径提出新的命题,这需要文化教育界、艺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来潜心研究,不然教育收效将会大打折扣。而对于这个问题,目前给予的关注还太少。(任姗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