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研讨《唐山大地震》:精品化与产业化双向突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电影《唐山大地震》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专家研讨认为票房与口碑的丰收意味着该片—— 


  精品化与产业化的双向突破


  故事影片《唐山大地震》自7月22日全国公映以来,在各地引起了观影热潮,形成了暑期档放映的新景观,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观看和谈论《唐山大地震》也成为一时社会风尚。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介绍,影片首日票房收入达到了3620万元,打破了美国影片《变形金刚》和《阿凡达》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映日纪录,截止到7月27日,票房已经突破2.3亿元。


  强劲的票房背后,《唐山大地震》凭什么打动了观众?这部电影在创作上提供了哪些成功的经验?为增强中国电影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在7月29日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人民日报文艺部和光明日报文艺部主办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就这些问题各抒己见。 


  《大地震》缘何震撼人心


  现实主义电影新突破


  说到《唐山大地震》的震撼,人们首先会提到影片开始几分钟,数字技术所制造的逼真惨烈的灾难画面让人印象深刻。然而与会专家表示,影片更强烈的震撼,是近两个小时里那些用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再现的灾后心灵重建故事。


  “电影名为《唐山大地震》,镜头却对准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将亲情失而复得的故事演绎得令人心碎。”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刘玉琴表示,大主题,小切口,这样的表述更容易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影片当中那些让人情不自禁流泪的段落,丝毫没有以往观看类型片时所期待的戏剧冲突高潮的煽情手段”,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勇指出,如母女相见的戏处置非常自然,母亲说着说着跪下,向女儿倾诉积压了32年的内疚,虽无声嘶力竭的表演,但却让人撕心裂肺。


  徐帆扮演的元妮一口唐山话,干脆利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认为,影片中的人物语言完全是来自于老百姓的生活,平实中蕴含着力量,比天花乱坠的抒情文章更能打动人心,而陈道明等人表演的火候也把握得相当精准。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认为,影片好在朴素直接地面对人的基本情感,扎扎实实地植根我们自身的经验。


  “《英雄》、《无极》以来的中国电影‘宏大’趋势一直受到批评,电影里没有具体个人,动辄搞成国家历史的象征。”北京电影学院杨远婴教授指出,“《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做了一次调整,它把老百姓的创伤放在重心,将历史事件转化为家庭的悲欢离合,这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次突破。”


  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看来,《唐山大地震》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好评,是因为在现实主义电影基础上加入了类型化叙事的手段,从而使电影讲故事的能力得到强化;而最近上映的《人在囧途》、《80’后》等影片之所以得到认可,也是由于在类型化叙事当中融入的一些现实生活元素。他表示,在市场条件下,应该以开放心态来定义现实主义电影,这将会使中国电影的叙事手段更加丰富有效。


  传统美德是强大的软实力


  中国电影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如果让好莱坞来拍这个题材,很可能拍成“拯救”主题的灾难片,而中国导演则更擅长超越灾难的亲情戏,中国人更重视家庭,更看重亲情。从目前的票房和好评中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美德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表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向亲情致敬的电影,值得尊重。近年来,一些喜剧电影对中国人普遍愿意呵护的一些感情进行消极表述,让人看完以后价值观混乱,失去感情的归属感。《唐山大地震》的出现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回应,它做了一次非常正面的、直接的、彻底的表达,这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和30多年前唐山地震的时候相比,现在生活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心与心的距离更远了。” 人民日报文艺评论版主编向兵表示,《唐山大地震》通过母亲经受了失去丈夫、还要被迫舍弃女儿的人间惨剧,却一直在愧疚中执着的坚守,告诉人们,“亲人永远是亲人”,亲人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影片从上映以来,一下赢得这么高的票房,表明亿万观众需要这样的爱,赞同这样的“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认为,这部片子是以母爱的博大绵长而又深厚,激发起观众心底浓郁的亲情。中华民族是重视家庭亲情的共同体,无论历经怎样动乱,都向往和追求亲情的重聚,从古典诗词、古典小说,到这部电影都在接续这样一个传统。


  除了认真总结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当下中国电影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有效激活这些价值,让传统美德的传播更有活力,更加有效。对此,影评家赵葆华认为,冯小刚导演自觉的大众立场显示出了强大的亲和力,他没有以精英自居高高在上,而是与观众平等交流,情感互诉,这种价值传递方式往往更能深入人心。


  “中国电影有家庭伦理情节剧的传统,从《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牧马人》一直到《唐山大地震》,这个传统在中国电影史上创作过无数的奇迹,而且往往能引起社会大讨论。”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指出,《唐山大地震》将这个传统与灾难题材相结合,适应了影院消费;将故事封闭在家庭关系中,有损于历史质感,却适应了今天的社会文化空间。可以说,《唐山大地震》是对中国电影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面向大众的精品力作


  艺术、商业双赢的成功范例


  今年6月,中国内地上映电影一共27部,其中只有两部能够收回成本;同时为了赢得票房,一些电影人不惜以低俗恶搞的方式迎合市场。在中国电影市场迅速扩大的当下,如何实现艺术品质与商业价值的双向突破,成了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唐山大地震》的横空出世,究竟能为中国电影带来怎样的成功经验?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白烨表示,《唐山大地震》成功的启示是以精心之作赢得长久的市场。目前的一些电影人急功近利,不专心做电影,宣传却不遗余力,先把观众蒙骗到电影院再说,所以很多观众边看边骂,这样的片子赢得了市场却失去了人心,远离了大众,对电影业是一种伤害。


  “《唐山大地震》取得的巨大成功与导演的创造力是分不开的”,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指出,冯小刚准确把握观众心理的能力和多年创作所铸就的艺术诚信使他具有了强大的品牌效应。


  赵葆华则表示,冯小刚一直与观众保持亲近,他的电影始终面向大众,通俗而不粗俗,因而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各个层次的观众,取得叫座又叫好的双赢效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认为,我们过去的商业电影过于追求利润,而忽略了艺术品质;有些艺术电影过于表现自己,而忽略了对大众心理的呼应;有些主流电影说教成分明显,难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而《唐山大地震》坚持精品化路线,将艺术品质、思想导向与其商业诉求完美地结合起来,因而能够成为中国主流电影的典范。


  在《唐山大地震》的启示下,如何增强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饶曙光认为,首先要坚持富有感召力和生命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其次要进一步贴近观众观赏需求,不掩饰现实生活当中的矛盾,不掩饰生存困境、道德困境、情感困境,探索现实主义电影在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的多种实现途径和实现方式。再次要充分吸取好莱坞的叙事智慧,同时深入研究本土电影经验和优秀传统,充分挖掘几千年文化资源和电影化表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电影生产力。第四要运用高科技手段满足当代观众视听需求。


  “我觉得我们的电影只有在充分地吸取和表达我们本土经验和本土文化资源的时候,电影才能有效地征服国内观众,才能有效地让外国观众认同。”饶曙光表示。 
  记者 董 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