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郑敬东:对“高学历社会病”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毛泽东旗帜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一、当今社会存在“高学历病”
“高学历社会病”,有人叫“高等教育过度化”。确切含义,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过分扩张而质量下降;二是相当多的人接受了没有必要的高等教育而付出了高额的学费,还难找工作。
有资料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出现了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毛病,尤其发展中国家为甚。法国1992年2月公布,283万失业者中,大学生约占30%;英国《独立报》报道,1989~1993年,英国最大的大学——伦敦大学的毕业生失业率连续4年上升,逐渐接近80年代初的12.5%。50年代初,印度的大学毕业生失业总数为2万人左右,占全部失业人数的12%;70年代达到120万人,占失业人数的20%左右;80年代达150多万人。韩国197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57~58%,1985年下降为41%。泰国的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在80年代初,因专业不同,分别达24~70%。
 美国学者马尔科姆-吉利斯,在其《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一书中,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过度化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在印度和菲律宾这两个扩大高等教育的先锋国家,出现了大批寻找工作的毕业生,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职业。长期实行免费教育的斯里兰卡,到了70年代发现,新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半成了失业者。韩国这个曾在50年代后期,有着许多垂头丧气、无工作可做的大学生的国家,到了70年代,倒出现了受过教育的工人短缺现象,导至经济多年近乎停顿。加尔各答的职业介绍所里,每天都挤满了文学士和理学士,有学数学的,有学英语的,有学物理的。而有些雇主主要是在该介绍所寻找擅长空调、绢网印花或管道方面的人才,这些雇主失望地离去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学毕业生最后不得不接受与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据说在马尼拉,与美国有些城市一样,文学士当出租汽车司机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德国《大学》月刊2004年调查,德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只有60%找到工作,其中还有许多是效益差、学生并不满意的工作。有报道说,许多高学历者徒有虚名,胜任不了工作,很多用人机构不愿意化大钱去雇佣一个并不顶用的高学历者,硕士、博士就业很是困难,当出租汽车司机的大有人在。很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青年人自贬身价,冒充低学位,寻找低工资工作。在12万硕士、博士毕业生中,至少有一万人对自己的文凭“做了手脚”。现在就业的现实是,研究生比不过大学生,大学生比不过中专、技校生。目前中国的情况,好像就是2004年报道的德国情况。高学历的毕业生就业难,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是知识爆炸条件下的各国通病。
二、中国有回归“轻学历重能力”的用人趋势
也是在2004年,《南方周末》曾经刊登过《诚聘杂志英才》的广告,在对于记者、编辑的条件中写着:“不拘于学历、资历、既往职业,只要有才华,对新闻有浓厚兴趣者即可”。更早一些,2003年,《北京晨报》曾经报道,北京的用人单位,相当普遍地把毕业生的能力放在了第一位,不再像过去那样,把学历作为第一条件。类似报道已经越来越多。
三、对国内教育的思考
1. 关于举荐上大学
古人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此句古文的意思是,选出来的秀才,却不知书识字,选出来的孝廉(就是孝敬老人的榜样),却让自己的老父亲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居住,与自己“分居”。这批评的是东汉的察举用人制度,讽刺汉朝的选举官员的权利是被士族所垄断的,说这种靠乡和县的官员来举荐人才的办法,在当时,不具有公平性和科学性。   后来这种举荐制度被科举制所代替了,今天我们还在沿用科举制!高考,就目前国情、国人的思想水平,一律“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比较最公平的;现在,几乎所有招生改革,都可能带来更大腐败。
2. 教育问题的根源在社会
社会用人“唯学历”,特别是提拔干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想想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评论,看看毛泽东举出的那么多“低学历,高水平”的杰出人物,再看看我们这些年社会用人的“高学历病”,导致教育、培训相应的“胡作非为”,导致许多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重用,或者许多人把精力浪费在“买文凭”上,难道不值得我们彻底“反思”吗?大学著名教授、大数学家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我们现在这样搞,能出华罗庚吗?
社会“唯学历”,一是思想认识偏差,二是为了钱,带动教育与培训“产业化”,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大多数家庭穷下去!教育改革,先从主要矛盾——社会用人的“高学历病”着手,才能见到成效。否则,越改越糟糕!人们不必为当官发财而上大学“买文凭”了,大学真正轻松自由搞学术了,大学才能出杰出人才。那个时候上大学,推荐就推荐吧;现在这样的国情,推荐不得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