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谈清代思想家唐甄的富民思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唐甄,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思想,就是“富民”思想。这个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潜书》中。《潜书》,原名《衡书》,是作者“权衡天下”,品评世事的论著。



     唐甄生活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原籍四川达县,中举后到山西长子县作了十个月的知县,去职后流寓苏州,在困顿的生活中发愤著书,《潜书》就是这时的著作。



     唐甄的富民思想很有系统性,既有富民的主张,又有富民的方案。



     首先,唐甄提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的主张。他说:“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这就把“富民”认定为基本国策。从此出发,唐甄又提出以能否富民作为衡量官吏优劣、政治得失的标准的主张。他说:“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养民之事,是竭君臣之耳目心思而并注之于匹夫匹妇也,欲不治得乎!诚能以是为政,三年必效,五年必治,十年必富”。这是说天下的官吏乃至皇帝都应以富民为己任而勤于政事,这样,用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就会富起来。



     唐甄还特别强调负责经济工作的官吏的责任。他说:“司徒之职,重农功,籍土田,审肥硗,时赢绌,稽蓄散,慎出纳。制为成法,授之有司,毋敢废越。”而其工作的好坏,就要看是否“使民有余藏,国有余用,虽天灾流行,年谷不登,而民不困”。也就是看老百姓是不是富起来了。



     从是否能够富民这一衡量官吏优劣的标准出发,唐甄又进一步批评了官吏“虽无不肖攘民之事,而视民若忘,等于茅草”的现象。其理由是,“攘民之害小,忘民之害大。攘民者不多人,忘民者遍天下,是举天下之民委弃之也。疾不救者日深,至于四海困穷,民无以为生。有天下者其危矣哉!”这是说,官吏如果不努力勤政富民,即使没有扰民害民的劣迹,也不是好官。因为不努力勤政富民,就会使大多数老百姓不得温饱以至冻饿而死,这比扰害个别老百姓的危害要大得多。这是很有见地的。他还认为,只有使老百姓富裕起来,天下才能安定太平,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说,“为治者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



     除富民主张外,唐甄还提出一些致富方案。例如提出致富要大力发展粮、棉、桑、麻、林、渔、果、畜等各业经营,以达到“勤农丰谷,土田不荒芜”,“桑肥棉茂,蔴苧勃郁”,“山林多材,池沼多鱼,园多果蔬,栏多羊豕”的富裕境地。他还很重视商业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把“居货不欺,商贾如归”列为富民善政。此外,他还提出修治道路、桥梁、庐舍等。



     唐甄不但有富民的主张和方案,还亲自做富民的工作。最突出的是他当知县时率民植桑一事。山西长子县是个很穷的地方,老百姓终年劳作而不得温饱。唐甄看准蚕桑之利能帮助老百姓致富,便决定大量植桑。但不少老百姓认为当地不宜植桑而不愿种植。对此,唐甄没有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而是向百姓们宣传植桑致富的道理,并说服了打算发布条令即靠行政手段推行植桑的下属。同时,他还请已经靠蚕桑致富的璩里(地名)之民到各地介绍经验,指导种植。结果,“不行一檄,不挞一人”,三十天种了八十万株桑树。这实在是唐甄勤政富民的一个了不起的杰作。



     当然,唐甄的富民思想也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尽管如此,仍不失为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今天,富民是我们党和政府的目标。从唐甄的富民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启示。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