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潜伏"流行 "国嘴"罗京到底有多"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罗京不过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一名播音员,罗京因病去世,领导、同事、普通老百姓以及媒体纷纷惋惜,褒奖甚多,哀荣备至。“一死”生出这么大动静,平民生平民去的罗京可以眠目九泉了。

    但活着的人却开始胡思乱想。

    拿罗京之死来说,人之已死,从道义和善意出发,作一点言过其实的评价是世之常情。不过,48岁的罗京英年早逝,产生了相对一致的感慨——贵为新闻联播的“国脸”、“国嘴”,一向以健康阳光的形象示人,顷刻间由电视荧屏可以预期的见面而阴阳两隔,对生命脆弱的心悸,对世事无常的喟叹,一应心理活动由此而生,人同此心,推己及人,难免同情和移情。

    当然,罗京之死,会产生这么大的动静,与明星们都想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露个脸道理一样,沾的是公共媒介和公众人物的光。此外,媒体新闻资源的同质性和贫乏性,也导致这条新闻的被放大。

    我这么说,不是不想厚道,而是一直都在掂量:除了这些“主”与“客”的社会因素之外,从罗京自身或者时髦地说,罗京本体到底有多少重量?

    有网民的博文认为,罗京是个好人,是个干净的人,是个没有负面新闻的人。在没有恒定价值、道德向下的今天,能够同时见到这几个定语,竟有惊为“天人”之感。也难怪有媒体立即举一反三,用上了“崇高”和“高尚”二词,有拔高之嫌,却也不十分令人生厌。

    再扫描一下领导、同事和观众的基本评价,“认真”、“负责”、“职业”几个词语比较醒目。“认真”、“负责”,这些单位人事部门的考核用语,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精神,今天已经成为最高的职业评价和职业标准。在“认真”、“负责”、“职业”的度量衡下,罗京大概可以说无愧职业生涯了,不过,整个社会的职业机制也许会不安,这也是罗京被社会公众瞩目的心理背景。

    当“投机取巧”、“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拍得好”这些职场厚黑学广为实践时,当“潜伏”被解读成办公室文化时,“认真”、“负责”、“职业”存身不易,一不小心沦为“老好”、“憨大”的代名词。更要命的是,所谓“巧干”者通常会名利双收,而认真苦干者只有自己找平衡。在这样的一个职业环境里,罗京能够坚持“认真”“负责”“职业”,哪怕只是其中一条,也足以令人感佩,更何况他是身在央视“名利场”——热闹,光环,金钱,确实都在不远之处,伸伸手也许就能够着,不知道罗京如何避开这些诱惑,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罗京从一而终,在播音岗位上干了20年,成为新闻联播的定心丸。

    定力当然来自于天性,也来自于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急功近利必然埋葬热爱和责任,当下中国社会不缺小聪明,不缺小智慧,缺的是“认真”、“负责”和“职业”,缺的是大聪明,大智慧,缺的是有品质有坚持的追求和人生。

    人们从罗京身上看到了这些可贵之处,人们放大了它,因为人们需要它。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