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仅靠大学难以守护“大学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日前,以“创新与服务”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刚刚闭幕。在如火如荼的高招时节,在港校内地招生显现“鲇鱼效应”时,聚集一堂的世界高校校长们带来的信息不会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为港校内地招生的火热,且已有高考状元舍清华而入港校的事例,于是有人表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大学”的担忧,此语也同样引起了广泛讨论。依我看,没必要争论“一流二流”,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看,北大清华从来就没有成为一流,所以谈不上“沦为二流”;而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间里,北大清华将必然是“一流”,港校只有千人左右的招生名额,尚难撼动其霸主地位,况且,北大清华也的确有自身的绝对优势。
  对北大清华“一流二流”的争论,莫如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担忧。这种担忧的声音在大学校长论坛上同样能听到。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已经使基础教育畸形,这种情况如不改变,创新型人才培养就没有希望。”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说:“现在的一些学生,大学一毕业就像一个小老头,没有童真,没有灵气。但这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把他训练成这样的。”宁夏大学校长陈育宁说:“一个人有些学术成就后,立刻就被安排行政职务,这种官本位思想严重影响学术的创新。”说实话,对中国大学弊病的批评和建议,多年来从无间断。如上述大学校长所言,也并没超出曾经的论说范围,但作为大学教育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有着深切的感受,而且观点更权威。可以由此确证的是,校长们对当前大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是清楚的,认识是深刻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的大学已经进行了怎样的改变?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努力?我们的环境是否给了大学校长们以用武之地?
  论及大学,人们常常谈到“大学精神”一词。国务委员陈至立在论坛开幕式上也讲了这一点:“无论大学如何创新,如何进一步服务于社会,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它的先进思想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使‘大学’的荣誉得以发扬光大,永远光荣。”国不可无大学,大学不可无精神。大学会随着时势而变,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大学精神,一定要有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的胸怀和气度,一定要有陈寅恪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氛围。
  但知易行难。大学固然是守护“大学精神家园”的主阵地,但是,我们不可奢望靠大学自己就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在“源头”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缺乏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大学接手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多、综合素质缺乏;在培养阶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充式教学,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以“就业率”考核为标志、急功近利的“大学技校化”倾向,使得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生缺乏长远的创新的意识———这三个环节,仅靠大学的努力,远远不够。
  创新、求变、宽容、开放、自由、独立……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学精神的表述,但是,这样的表述同样应该成为大学之外的社会对大学的态度;反之,守旧、狭隘、封闭、附庸……必然会对大学精神造成伤害。以眼下论,港校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或许可以给内地大学以提醒和反思的契机,但这样的反思绝不仅仅是大学本身。
    作者:樊夫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