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金沙出土一战国墓葬群 现“殉人”现象属首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出现“殉人”

埋在合葬墓主身旁

现场最大的墓葬,也正是此处考古最大的发现—— M2725墓葬。该墓葬为同穴双棺(船棺)墓,形制较大,长约4米以上,宽约2.5米,墓主头枕4件尖底盏 ,胸部有一磨石,全身施有朱砂,盆骨内侧随葬有青铜剑、戈、矛、磨石等。“除了与金沙人葬俗相似的地方,这处墓葬里出现了‘殉人’现象。”周志清介绍,在合葬墓主西侧的二层台上随葬着大量鹿骨,而东侧则有一个体形略小的人体骨架,和墓主一样,该骨架全身遍施朱砂,但身上并无任何随葬物品。据周志清称,这个人体骨架应该是随葬的“殉人”。
周志清解释,这处发现是目前成都平原春秋战国时期墓葬“殉人”第一例。

出现谜题

墓主与殉人死因难测

这战国墓群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何到他这里就有了“殉人”葬俗? 周志清推测,用兵器殉葬、“殉人”的丧葬方式一方面表明墓主人特殊而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他们有可能为统治阶级,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单凭骨骼尚无法判断墓主及“殉人”的死因。记者 徐力 摄影 孙立新

○专家推论

推论1

同样殉葬兽骨、遍撒朱砂

说明战国人承袭金沙人  

“使用兽骨、磨石、朱砂随葬的习俗可能是金沙遗址祭祀区‘祭祀’风俗的遗留,由此可以证明战国人与金沙人在文明上并不存在断层,他们通过丧葬传统的延续来维持和强化其对金沙先民的记忆,以此来维系其居民的文化认同。”周志清称,这批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将有力拓展了金沙遗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此外还可以说明,在战国时期,金沙都邑虽然衰落,但它的文明与风俗却一直存在,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活跃。

推论2

成都战国墓现“殉人”习俗

说明成都与中原文化交融

周志清说,“殉人”的出现其实是成都战国时期社会复杂化的体现,这表明成都平原春秋战国时期与中原地区一样也存在着“殉人”的传统,中原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正在交融。而这一组具有独特丧葬习俗及出土大量青铜兵器战国墓葬的发现,对于成都平原战国时期居民的丧葬习俗、社会结构、营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它的研究将有利于成都平原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化的深入。

○深入解题

金沙人从哪来?又到哪里去了?

中日德专家联手寻古蜀人DNA序列

也许从墓葬的延续性入手,就能探清古蜀人类的发展历史。“目前金沙考古发掘区已经发现了2000多座各个时期的墓葬,除了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各时期墓葬中的尸骨也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宝库。”据周志清透露,目前金沙遗址博物馆方面正在致力于一项国际科研合作,包括德国、日本等国家的人类学专家将与金沙考古学家联手,通过研究成都平原出土的金沙时期以及春秋、战国、两汉墓葬中的人类骨骼,最终得出一组古蜀人类的DNA序列,这一序列就有可能反映出古蜀人相互关联的血缘关系。

再由此出发,困惑着当今学术界的一大难题也有可能就此破解:金沙人到底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

○相关新闻

唐将李靖

在川立了个“免死碑”

四川达州市开江县文物管理所的消息称,开江县文物普查办深入到开江县普安镇玉皇观村李靖垭,顺利地将历代传说中所提及的“免死碑”碑记清理出土。此碑记为唐代开国名将李靖所立,目的是为瓦解开州一带首领冉绍则带领的反唐叛军提出的宣传口号:“逃出免死,丢刀免死”。清理出土的碑记已断裂为两块,但基本保存完好。碑石质地为青石,高135厘米,宽50厘米,厚17厘米,碑记上还清楚地标明属“总督部堂示”。 该碑记的出土,实物佐证了“李靖垭”这一地名的历史渊源。 据新华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