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解读孙子军事思想 打仗最好的方法是不战而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战争这一需要无数人献出宝贵生命之事,是否可以避免,可以不战而胜呢?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善用兵者可以不战而胜。不战而胜的基本方法是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使敌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败决定于自己一方,而不是由敌人决定的。他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毛泽东主席在《矛盾论》中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也认为胜败决定于自己方面。敌人的进攻是乘我方大的错误才能取胜,如果我方不犯错误,敌人无隙可乘,那敌人要么知难而退,避免失败,使我方不战而胜;要么不顾客观实际,强行对已经做好了充分战争准备的我方进攻,而自取灭亡。
聪明的敌人在无隙可乘时,会改变发动战争的想法。春秋时期,晋平公想进攻齐国,他先派使者范昭到齐国了解情况。在宴会上,范昭要用齐景公的酒杯饮酒,宰相晏婴不许。范昭装醉,要乐队为他奏周乐,齐太师拒绝了他。范昭回到晋国向平公汇报说:“‘齐未可伐也。臣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仲尼闻之曰:‘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而太师与焉。’”范昭在宴会上看到了齐国无隙可乘,有能对付霸主晋国的能力和准备,得出了“齐未可伐”的结论,晋平公改变了“欲攻齐”的打算。齐国不战而胜,免遭侵伐,晏婴等得到了孔子的赞扬。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超级大国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且有摧毁我核力量的想法。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毛主席和周总理运用孙子伐谋伐交的战略思想,借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世界乒乓球赛之机,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轻松自如的伐苏联侵华之谋,以乒乓球转动地球,实现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和我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等一系列重大外交胜利。改变了我国单独面对超级大国侵略的被动局面,迫使苏军最高层改变了对华动武的决心,我国不战而胜,避免了战争,为我们赢得了极为宝贵的和平。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破裂,一个国家内部不团结,乃至分裂,是敌国最为可乘之“隙”。卡扎菲的失败就在于国内反对派的出现,北约正是乘利比亚分裂之隙,打败卡扎菲的。
孙子早就告诉我们:“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方法是“修道保法”,是使自己对国家的治理合乎“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
如果能做到孙子所说的那样,人民拥护君上,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战胜的。利比亚相当部分的民众起来进攻卡扎菲,卡扎菲政权逆道违法,其倒台是符合孙子兵法原理的。
要不战而胜,避免战争,关键是要改变敌方战争决策者对我方的看法。如果对方看到无隙可乘,无力可图,发动战争只能自取失败,那它们就可能不会发动战争。所以,越是要和平,就越要做好最充分的战争准备,修道而保法。孙子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和平时期做好战争准备就是用兵,敌人不来,我们不战而胜;如果敌人要来,我们早就等着你了,那就战而胜之。(吴名岗)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