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对话阎崇年:敬畏历史 传承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阎崇年,1934年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
  2004年10月,中华书局依据阎先生在《百家讲坛》的讲座内容推出《正说清朝十二帝》,受到读者的狂热追捧,之后重印了16次,发行量突破30万册,不仅创造了学术类历史图书进入各大城市图书销售排行榜的现象,而且引发了“正说”历史系列的出版热潮。今年8月,阎先生又推出新书《明亡清兴六十年》,再次受到广大读者的推崇。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记者:阎先生,在中国的历史中,您最喜欢哪一段?是清史吗?清史是您最初选择的研究方向吗?
  阎崇年:高中与大学里,我学的都是通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我偏爱中国古代的历史,所以我最初的选择是先秦史。读《先秦诸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写了一些文章。文章写得怎么样,行不行,心里没数,就请一位老先生给指导,这位老先生就是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杨向奎先生。杨先生说好,鼓励我。过了几天,杨先生又写了一封信给我,他建议我不要研究先秦史,研究清史。因为研究先秦史的优势在西安,考古发现与文献的第一手资料都在西安,身在北京只能吃人家的“残羹剩饭”。而北京研究清史有优势,清的首都在北京,大量的档案、清代实录、原始记录,特别是满文档案等文献资料都在北京,北京是清朝历史的重地。我觉得老人家讲得非常有道理,从1962年开始,我就开始研究清朝历史,一直没有动摇过。
  当然,先秦史那一段也没有白学,中国历史文化的根源是在先秦,研究后来的哪一段历史都离不开那段历史,可以说,先秦史为我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记者:您认为研究清史并向公众传播清史的意义何在呢?
  阎崇年:我想其一是历史传承,每朝每代都需要传承,历史不传承就会出现断层;第二就是从文化层面讲,清朝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尤其清朝有其民族特点,它的服饰、习俗、宗教与文化都有其民族特色,从这一角度讲,传播清史可以使公众的文化素养得到丰富和提高;第三是从学术层面讲,清朝是不可逾越也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清朝离现在是不远不近,清朝历史的经验与教训非常丰富,记载很详细,实录也多,清朝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清朝的教训我们可以吸取。
  记者:近年来“戏说”历史成风,一些小说、影视作品更是如此,您能否谈谈您对“戏说”的看法?可能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但是是您开启了“正说”的先河,所以还得请您谈谈。
  阎崇年:“戏说”是艺术。电视剧、电影、小说也好,一个特点,是属于文学艺术范畴,特别是影视这一块,它本身就是戏,它们是用艺术的手法表现过去的事情。在各种“戏说”里展现的历史,都是不真实的。比如“康熙微服私访”,就是不可能的。首先,“微服私访”是今天现代人的意识,康熙没有这样的意识。康熙是帝王,有皇帝的身份和尊严,不可能在民间的鸡毛小店居住喝酒。其次,康熙也没有微服私访的必要。微服私访是为了了解民间的真情,可是康熙了解民情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说“密折制度”。另外,康熙没有微服私访的可能,他从皇宫出去必须有庞大的队伍来保护他的安全,所以康熙微服私访是不可能的。不仅康熙没有微服私访,雍正和乾隆也没有。对广大观众来说,这样的“戏说”会造成一种误解,所以我们要正说历史,要让广大的受众了解历史真相。
  “史”不可以颠倒、不可以演义,它要求每个细节的真实,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作为“戏”,它需要讲故事,还可以塑造人物、创造人物。“戏说”不能作为正史的补充,它有一部分材料来源于正史,但经过再加工创造,便跟正史完全不相干了。
  记者:在您的新书《明亡清兴六十年》中,您为什么选择袁崇焕作为全书的一个线索?
  阎崇年:袁崇焕是一个代表性人物。明清有三次大战,袁崇焕就亲自参加指挥,直接影响到、关系到明清的兴旺。更重要的是,袁崇焕这种人格的力量、人格的魅力。我们中国的历史人物很多,真正能够震撼人心的还是少数,而袁崇焕震撼了我的心灵,我想能震撼我的心灵,一定也会震撼其他的读者、观众,也会震动他们的心灵。我要将这样的震动传递给我的读者。
  袁崇焕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袁崇焕,学习袁崇焕。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勇敢的精神、清廉的精神。我们国家缺钱、缺能源、缺水,但是更重要的是还缺一样东西,就是缺精神,缺袁崇焕这种“浩然正气”的精神。
  记者:您说过对待历史我们应采取“敬畏”的态度,如何理解?
  阎崇年:为什么对历史要“敬”呢?因为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以来,五千年积累的文化财富,任何一项财富都是我们的珍宝,我们必须敬重它,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
  为什么要“畏”?因为我们历史上的教训应该好好吸取,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比如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还有西方殖民主义对我们的侵略等等,这些历史教训我们要“畏”。要认真地吸取这些教训,激发我们的国人,更好地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民族强大和繁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不要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要抹杀历史的辉煌。历史的辉煌不是某一个人的辉煌。康熙、雍正的辉煌年代不是这两个人的辉煌,而是中华民族的辉煌,是所有人创造的辉煌。耻辱也是同样的道理,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耻辱。所以,敬畏历史,使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牢记:奋发图强、团结一致、振兴中华。每一个人对历史都应有一份责任。
  记者:那么,做历史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和品质呢?
  阎崇年:我觉得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专一、执著;第二,要有胆识,历史材料太多了,要善于从中找准突破点,冲破传统的桎梏,敢于挑战陈腐的观点,大胆创新;第三,要能改错。研究在发展,如果有新的发现与以前的发现不一致,便要勇于纠正过去的观点,陈述新观点;再有就是要“诚”,真诚的诚,对历史必须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尽量按照历史原貌,尽量少掺杂个人一些偏见,公正、真实地把历史传承下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