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中国作家如何向内心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核心提示 
  《康家村纪事》是一部在文体认定上没有取得共识的作品,作者高晖称它为“关于一个村庄的非结构主义文本”。不少阅读过这本书的批评家、作家,更愿意用“作品”、“文本”来称呼它,而不是使用“小说”、“散文”等确定性的称谓。也许高晖本人并未料到《康家村纪事》出版后,会成为一部“让人无法定义”的作品,但恰恰因为它的“不确定性”使它具有了某种范本式的意义。
  11月20日,《康家村纪事》学术研讨会在鞍山举行。蒋子龙、阎连科、吴义勤、劳马(马俊杰)、孙郁、宗仁发、林建法、洪治纲、赵慧平、何言宏、何平、穆涛、李东亮等著名作家、批评家、学者、编辑家共计20余人出席。作者高晖并非专业作家,也许正因为此,《康家村纪事》在写作方式和内容方面的自由性与解放感,为文学界和读者带来了许多新鲜的经验。研讨期间,焦点集中在《康家村纪事》的文体、结构、题材和语言上,其难以定义的文体,看似随意但又精妙的结构以及纯净、唯美、抒情、灵动的语言,都对当下的写作模式和阅读习惯提出了挑战。值得注意的是,研讨内容并不局限于《康家村纪事》本身的评价,而是透过对一个单独文本的分析,进入到了对文学创作整体状态的思考。
  《康家村纪事》是小说还是散文
  《康家村纪事》学术研讨会,由国内重要的文学批评杂志《当代作家评论》主办,其主编林建法担任会议主持人,他首先对《康家村纪事》的问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部作品值得文学界给予重视,因为它非常独特,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关于《康家村纪事》的文体归属,林建法说:“至于《康家村纪事》是小说还是散文,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把它当做一篇文章,或者一部作品,暂不给它定性,希望经过作家、批评家、学者以及编辑家的讨论,为它做出一些合适的界定,或者说恰当的评价。 ”研讨期间,大部分与会专家都倾向于不对《康家村纪事》的文体进行确定性的归类,既然它是一部独特的作品,那么,就遵从它自身的独特性。
  暨南大学教授洪治纲说:“《康家村纪事》,包括六篇正文和八节片段。六篇正文的虚构色彩相对浓一些,而八节片段则多以散文化的主观抒写方式,并都与其后的正文有着某种或显或隐的联系,起着相互映衬、导出的功用,就这样,正文与片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这部作品里,我觉得最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处理文本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说:“大家无法从文体上对 《康家村纪事》进行概括,不能定义它是小说,还是散文。一个文体拿出来,能够进行多种的评价和分析,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部书的成功。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言宏认为,用固定模式划分文体类别的做法,其实并不科学。他说:“现在,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常常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四大块’来套取,这个行为本身变成了我们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是有问题的。它会让我们把某部作品当做小说或者散文来读,从而遮蔽了它本身的价值。其实,现在所使用的‘四大块’的划分,对我们的文字,对我们的研究,都造成了思维的模式化。 《康家村纪事》给我一个启发,让我想到了完善的跨文体写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教授,同样对《康家村纪事》所表现出的跨文体写作给予了积极评价,他认为,这部作品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文本,值得认真研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元素,“跨文体写作使《康家村纪事》的美学效应叠加的效果非常显著。也就是说,当文体融合之后,美学效应成倍数的增加。大家始终议论它究竟是一部散文还是一部长篇小说,其实,高晖是把虚构性的文本和非虚构性的文本进行了内在的、有机的结合。当然,其中包括了散文性,里面许多的细节是真实可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这是散文自然而然带给我们的一种东西。比如,《康家村纪事》的六篇正文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推进的,而八节片段则是以散文的形式抒写。也许高晖认为,单纯用小说和单纯用散文都不足以处理他的经验,而且可能还会使他独特的经验遭到伤害,因此,我觉得他用小说和散文两种文体的融合给作品增加了魅力。于是,我们看到,作品中小说的文体有散文的魅力,散文的文体又拥有小说的魅力,互相成就了对方。 ”
  《康家村纪事》在文体上的丰富而不确定性,是它极具独特感的重要体现之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蒋子龙将《康家村纪事》的独特感称为“另类”,同时,他认为,另类体现着一种优势,另类也是一种才情。 “我认识很多辽宁作家,在辽宁作家中,高晖非常独特、别致,这部作品让我觉得很新鲜。这部书或者叫文本,或者叫作品,你说它像小说,或者说它是散文,说它什么都行。有的时候觉得很芜杂,但是又有韵味,这就是高晖的绝妙之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教授认为,《康家村纪事》的叙事目的,就是通过追忆来呈现历史感,它没有追问的焦虑,只是平静地叙述、单纯地叙述,相对于内容而言,这种表达恰到火候,而且高晖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我想他肯定厌恶现在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厌恶传统里面的各种理念,所以他想要跟现在这些文人拉开一定的距离。高晖作为一个文坛的边缘人,一位业余作者,也许并不太在意流行的东西,所以《康家村纪事》其实是把小说、散文和读书杂记都融合到一起了。”而著名作家阎连科则被《康家村纪事》出人意料的结构所吸引,他说:“吸引我的是这本书新奇的结构和文字。可以说,这种文体确实想不到,它的内容,无论是片段也好,正文也好,最重要的是其带来的随意性和自由性,有一种解放感。 ”
  中国作家究竟能不能向内心走
  通过讨论《康家村纪事》,与会专家还对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意见。
  《康家村纪事》围绕一座村庄展开叙事,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何平提出,“目前,写乡村好像成了一种时尚。作家们通过一座村庄来写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许多作家在进行这种写作的时候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将一座小村庄的村庄史与中国的社会进程相比附,那么,是不是每座村庄都可以进行这样的比附?很多作家用一座村庄去承载那么多事件,是否承载得了?但是,高晖的野心不大,他只是在努力地回到童年、努力地建构童年记忆图景,他是怎样将个人记忆提升到有意义的维度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美文》杂志常务副主编穆涛倾向于从散文的角度阅读《康家村纪事》,因此,他认为《康家村纪事》对当下的散文创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下的散文创作常常不作为文学去写作,作家们朝着思想家、哲学家的方向去写,而这种方向使散文失掉了文学应有的东西。《康家村纪事》恰恰是朝着文学的路上走的。另外,当下的散文创作很少在文体上进行自觉努力,因此,《康家村纪事》独特的文体能够给散文创作带来很多的启发。”
  《康家村纪事》的出现能够引发一个重要思考,即,评价好散文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比如,我们今天所读到的散文里面,一种是对认识的追逐,对个人认识的历史文化的寻找,对理性的寻找;另一种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但是,这两种类型几乎都是高晖的作品中所见不到的。那么,我们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高晖的作品呢?这一标准可以归纳为“意趣的哲思”。高晖已超越理性、情感的表达层次,已挣脱出体裁和题材的束缚,这样,他所面对的每一个题材都具有意义,即使是那些被大多数人筛选后漏掉或遗弃的题材。从《康家村纪事》能够看出,高晖是在向自己的内心深处走去。中国作家最擅长的是对外部世界经验的挖掘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并不擅长向自己的内心走。就像有的学者讲的,是因为中国的作家不够真诚。不够真诚就很难打开内心,羞于打开内心。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的个人不发展。如果假定这个结论是成立的话,“中国作家向内心走”就不是敢不敢走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本报记者/王 研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