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易经》究竟是谁写的(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二、卦辞的作者是周公
卦辞定型的上限是成王时期,因为其中有“康侯”,古“康”字,也作“唐”字。周代的康侯无论是卫康侯还是“唐侯”都是成王时所封。卦辞的作者不明。相传文王制卦辞、周公制爻辞,不确,文王作卦序和卦名,周公作卦辞倒是有可能。
清华简《耆夜》记载: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还,乃饮至于文太室。毕公高为客,召公保奭为介,周公叔旦为主,辛公甲为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王夜举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乐乐旨酒》:“乐乐旨酒,宴以二公。任仁兄弟,庶民和同。方壮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饮,后爵乃从。”王夜举爵酬周公,作歌一终曰《輶乘》:“輶乘既翼,人备余不胄。组士奋甲,殹民之秀。方壮方武,克燮仇雠。嘉爵速饮,后爵乃复。”周公夜举爵酬毕公,作歌一终曰《赑赑》:“赑赑戎服,壮武赳赳。宓情谋猷,裕德乃就。王有旨酒,我忧以浮。既醉又侑,明日勿慆。”周公又夜举爵酬王,作祝诵一终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临下之光。丕显来格,歆厥禋盟,於□□□。月有盛缺,岁有歇行。作兹祝诵,万寿亡疆。”周公秉爵未饮,蟋蟀跃升于堂,周公作歌一终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车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乐。夫日□□,□□□荒。毋已大乐,则终以康。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方。蟋蟀在席,岁聿云暮。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迈,从朝及夕。毋已大康,则终以作。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瞿瞿。蟋蟀在舍,岁聿云徂。今夫君子,不喜不乐。日月其除,从冬及夏。毋已大康,则终以惧。康乐而毋荒,是惟良士之瞿瞿。”
由周公作祝诵可见,周公本人还兼有《礼记》所载“大祝”的职务,卦辞依月份记载祭祀和贞卜等事,并根据这些事儿的结果进而劝训时人当如何依礼行事,正合周公的身份。
三、爻辞的作者是史籀
爻辞定型的上限是宣王时期。作者应该是史官,宣王时期的史籀最有可能。
为什么说宣王时期是上限呢?有这样一些原因:爻辞中记载有“武人为于大君”、“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等情况,这些武人夺位、为利而侵、朝令夕改、不事王侯的隐居情况,似不当在西周早中期发生,而与西周晚期的厉王时的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及共伯和归隐相关。当然,也许有的学人也可以说这些情况也合乎商末周初的情况,但是,“武人为于大君”一句,绝不是作者记载周武王伐纣一事。因为武王伐纣,对于周人来讲,是天赋其命的事。如果作为说礼的事实论据,劝导他人效仿周武王而“武人为于大君”,犯上作乱,这是绝对不合《周易》的礼法主旨的。从语气上来看,这一句对旧君、新君均带有一定的谴责意义。这一句出在履卦,而共伯和称王元年(公元前843年而非841年)的正月,比对《周易历算》之“《周易》原始卦序与月份对应表”正是履卦所在。然笔者在西周历谱中所定共伯和称王之年,并非由此确定,而是由西周青铜器历日决定的。
《易经》成文者,即作爻辞之人,此人通晓西周卦历,依古代历法的官方笼断性,必太史也。史载宣、幽年间的著名太史有二,一是伯阳父,二是史籀。伯阳父的思想与易较近,有阴阳思想。
《周书》记载: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伯阳父之所言,“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与易之“其亡、其亡,系之苞桑”,一脉相通。
《左传》也记载伯阳父之语:“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理论上与易贯通。唯《周易》之气象,虽有忧患意识,然通观之,成书时似还处于较盛之世,当为宣王中兴时。而伯阳父此人于幽王时的活动史书所记较明确,且此人已能料定西周的灭亡,非尽忧患,而是悲哀了,此人当非《周易》爻辞作者。
《汉书•艺文志》引《七略》记称:“《史籀》十五篇。……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记称,“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
南朝梁人庾元威曰:“柱下史。善书,师模仓颉古文,损益而广之,或同或异,谓之为篆曰大篆,或称‘史书’,久佚。《阁贴》载其所书六字,可见一斑。”
由此可知,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曾写过相当数量的史书《史籀篇》,以之做为史学童的教材,《周易》有可能就是因此而成文并流传下来。
赵平安先生于《新出<史律>与<史籀篇>的性质》一文中,根据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史律》得出结论:“把汉简《史律》和有关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史籀篇》是当时国家考课史学童、选拔史的专用书,基本内容为史所必须了解的一些专业知识。它作为识字书的功能虽然不能说没有,但至少在汉初对史的考课中,这种功能明显居于次要的地位。”
“《史籀篇》的作者是周宣王时的太史,教授它的人身份是史官,它的学习对象是史学童,都已折射出它作为史所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性质。”






 
关键词: 易经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