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莫言称写作痛苦不应被夸大:不至于撞墙抑郁吃药(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价值
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学意义巨大
十年前,张清华教授就曾在课堂上说,莫言和余华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当代作家。对于预测的应验,他表示:“莫言最后的成功杂糅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他的问鼎并不说明其他中国作家不优秀。就拿余华和莫言来说,他们的实力就是伯仲之间,但是从写作的立足点来说,莫言的中国性和本土性是最浓厚的,他将中国的民族元素运用得非常惊艳。而余华的小说在民族性这方面相对较弱,但他从第一本小说开始就展现了全人类的视角。”张清华教授认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标杆只是吹向一种风格,不宜因此过份强调作家之间的高低,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作家身上不同的出色。
施战军也认为,莫言的文学在国际性和本土性方面有着自然的衔接,这也是他作为一个作家天才悟性的表现。作为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西方思想对他思想的涤荡,让他对文学的想象和理解有着多元基础,再加上他自身扎实厚重的生活经验和感受能力,成就了他作品本身的别样光芒。“无论是先锋、寻根文学等流派都无法将莫言定义,他和他的作品都是变动不居的。”
从文学创作本身来说,施战军表示,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小说的垂青从方方面面都是无可厚非的。“首先,莫言的作品对‘人’这个命题有着深刻的观察和表现,这无疑造就了他作品中深厚的人文关怀。另外作为中国的莫言,他的作品装载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情感模式、思维习惯、伦理道德等民族的元素。他和所有伟大的作家一样,作品扎根于民族性,但也纵深延展至人性的全部。虽然莫言的一些作品,例如《天堂蒜薹之歌》和《蛙》都是直奔现实的,但他总是能够通过‘聊斋式’的中国想象,让他的作品成功地跳出事件本身,展现他对人性的思考。”
在施战军眼中,莫言的文学成就基本上是共识性的,而他的成功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更为巨大。一直以来,国外都有一种倾向认为,那就是将中国的文学当作社会报告,以此了解中国的社会现状,很少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中国的文学是科学精准的事实性报告,其艺术创作上的价值没有得到正视。”与此同时,当下有的作家会为了迎合国际上的一些价值观,而依旧将文学视为“报告书”,这是对文学性本身的一种篡改。施战军认为,莫言却不同,他除了拥有悲悯的情怀、博而深的人性探索力度,还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莫言从未停止他在文学表现方式上的探索,他的作品量虽然很大,但之间几乎没有明显的相似性,他的叙述能力、结构能力,故事排布中展现的力量等方方面面让我们发现莫言的故事归故事,但故事下面还是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这就是文学艺术的魅性之所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