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不做煎饼人 孔子的高明不在多知而在深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列子·汤问》有一则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这故事真好。比司马迁《孔子世家》和王肃《孔子家语》中那些记述孔子无所不知的故事好得多。那些故事,有些固然属于孔子的专业范围之内,宜乎孔子知道,可以回答得出,有些则显然属于怪力乱神,不但超越孔子的“专业”,也为孔子所不齿——比如所谓季桓子掘井得坟羊,吴王拆城得骨节专车,都是这一类。司马迁、王肃之所以津津乐道这些,大约是以为这样就能说明孔子之圣。孔子当时被很多人目为圣人,确实是因为他比一般人博学得多,但也不至于多到如同今日网络之谷歌百度,什么人碰到什么不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找他来问,而他都能回答得出来,给人满意的甚至让人惊叹的答复。
大概是基于人们对孔子“多知”的神化,不大信服孔子的道家派著作《列御寇》就编排了上面的故事来揭露真相——真相是:孔子并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连两个黄口小儿的问题都可能让他张口结舌。
这个故事的最后一句暴露出编造故事者的动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为汝多知?那些崇拜孔子神化孔子的人呗。
但是,列御寇先生(假设这位作者就是列御寇)却遵循了被他嘲笑、批判的人一样的逻辑思路:那些崇拜神化孔子的人以为,只要证明孔子“多知”,就可以证明他是圣人;列御寇先生的逻辑则是:只要证明孔子并非“多知”,就可以证明他并非圣人。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圣不圣,就看多知不多知。
其实,这两派人物是在一个低层次上缠斗,而圣人早已超越他们而去。
事实上,孔子自己早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说明——也许他预见到将来会有人在这样的层次上纠缠,所以,他主动挑破这个问题。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端木赐呀,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而又一一记住的吗?”端木赐回答说:“是呀。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我有一个贯通的基本思想观念。”
“多学而识之”的是什么?就是知识啊。孔子显然担心他的弟子们以为他只是博学多识——后来更多的人这么以为——于是,他主动谈起这个问题,以提醒人们: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的思想与原则,比拥有无数鸡零狗碎的“知识”重要得多。
孔子和端木赐(子贡)的此则对话,关键词是两个:“多”和“一”。“多”,是指知识;“一”,是指思想方法或价值观。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或思想方法,胜过无数的琐碎的知识。
孔子比我们高明,不是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他判断力比我们强。
一个人的境界,不取决于他知识的面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认知的能力有多强。不取决于他知识的宽度,而是取决于他精神的高度和深度。(鲍鹏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