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浪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1915年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值欧洲文明陷入危机之时,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文明、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中国人的精神》一书的写作目的旨在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儒家文明救西论。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大声宣告: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妙药,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而深刻的。不久之后,《中国人的精神》德文版出版,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gentle),绅士性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继而作者由此推论出中国人的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因为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生活在强烈的同情心之中,这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也是一种感觉的生活,这是由于中国人把身体作为一个有机体而产生的自觉或不自觉。由于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或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在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为什么外国人都觉得汉语很难学的一门语言,而中国的小孩子和普通人却觉得很容易,这是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用的是已经充满智慧的头脑,而不是用心灵,西方的语言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而中国的汉语则是心灵的语言。作者对中国人超群的记忆力给出了相同的解释,作者认为中国人还生活在像孩子一样的生活之中,具有意念的力量,所以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充满活力的民族。作者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既然讨论到中国人的精神,那么就无法绕开中国的文明,作者在把中国文明和欧洲现代文明进行比较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欧洲的宗教,使他们的心灵而不是头脑得到了满足,哲学使他们的头脑而不是心灵得到了满足。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作者也认为,作为群体的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严肃的欧洲式的宗教,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庙宇、寺院和道观更多的是边缘化了的消遣娱乐的场合。英国人罗伯特•道格拉斯对于这种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国是有宗教的,那就是儒学。为什么中国人不需要宗教?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儒学就是一种哲学伦理体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产生影响和教化作用的。事实上,儒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非宗教化,但是它却可以代替宗教发挥作用,它可以让人在没有宗教的时候做任何事情。作者阐述了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还把孔子和西方古代的哲人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以及当时的罗素和斯宾塞等人进行了比较,剖析了西方人引以为荣的自由、平等这些现代精神,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的心灵和头脑的冲突,也就是哲学和信仰的冲突,这种冲突在2500年前的中国也发生过,是孔子用自己的思想学说构建起了调和这种冲突的社会秩序和文明的基础,老庄试图摧毁这个基础,但并没有成功。儒学和基督教、佛教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的宗教或者称他们为教堂的宗教,而前者是社会的宗教或国家宗教。作者认为儒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给人以正确的国家理念,并把这种理念上升为一种宗教。儒学其实不能称为宗教,而是一种做人的君子之道。
  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描述的是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其实主要是知识分子这一类人的性格特征,尽管不像某些人那么浓墨重彩,但无疑是准确而生动的,尽管其中充满着幽默的调侃,但也包含很多严肃的话题。书中浸透了辜鸿铭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