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广州大佛寺扩建毁骑楼 评:博弈须回归文化本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骑楼和寺庙,都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再也没有比骑楼更加感性地体现岭南文化了。而寺庙,更是直观地代表着佛教文化。考察广东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不难发现,岭南文化和佛教文化从来都是共存共荣。广东一直以来都是域外高僧东来之孔道,达摩祖师即从海上泛舟而来,从广州进入中国,揭开了禅宗在华传播的序幕。六祖慧能,在岭南文化的氛围成长、弘法,奠定了禅宗在中国佛教中的主流地位。很难想象,没有了佛教文化,岭南文化是否能够有今天的独树一帜。也很难想象,没有岭南文化,中国主流佛教是否能如今天一样枝繁叶茂。 
  因此闻知骑楼和寺庙“打架”的新闻,不禁有些愕然。近日由于广州大佛寺的扩建,引发了西湖路骑楼保卫战。一批规划师反对因扩建大佛寺而拆毁西湖路骑楼。他们更是指出,现有的大佛寺扩建方案,破坏了大佛寺原有的文物建筑和格局。而骑楼让路也影响了大佛寺所处的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但对大佛寺方面而言,现在骑楼所在区域原属大佛寺庙产,在历史上几经沧桑,被侵占而去,现在的扩建是恢复历史原貌。而现在扩建方案,已经通过了市规划局的批准,已经取得了合法性。
  历史上岭南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广东地区的水乳交融,得益于两种文化各自以独立的地位进行对话,而不是依附于其他势力生硬地交锋。也就是说,是根植于社会,自然形成,独立于任何外在因素的,纯粹文化本位的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自有其天然的契合之处,或许也偶有抵牾之处,但经过一番风云际会,最终能够成就彼此的繁盛,共同成为中国文化别具风骨而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进入近代之后,两种文化屡受冲击,命运颇多同病相怜之处。先是在革命与保守、进步与落后的话语中,佛教在社会中的积极意义被完全无视,反被目为保守、落后乃至封建愚昧而备受歧视,其庙产屡次被侵夺,乃是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必然。如果说此前佛教受到的冲击多为政治因素的话,在当代,又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商业大潮的席卷之下,佛教的自身建设面临复杂状况,这也是这次风波中,大佛寺扩建规划受到质疑的核心原因。
  岭南文化曾经受住了欧风美雨洗礼,并从其中汲取了养分,促进了自身成长。但在其后,其命运也多有磨难。先是在“地方主义”的大批判中难逃厄运。而新时期的城市大拆大建,作为岭南文化象征的岭南城市建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其风貌已经难以复原。
  从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当中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与岭南文化近代以来命运之艰难,皆源于在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的冲击之下,文化本位之丧失。其发展之种种轨迹,已经不是文化内在的逻辑,而是政治、经济因素的主导。由是反观大佛寺扩建风波,仍然难脱此窠臼。作为独立于当事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在历史和现实的纠缠中,很难分辨孰是孰非,很难厘清明确的立场。
  但有一点已然明晰,如果文化本位依然失落,文化对话的逻辑仍然继续陷入政治经济的强力主导中,则对话的结果难言公平。或许会有一时的赢家,但长时段来看,对于佛教文化,对于岭南文化,对于市民,对于政府,都会造成不同形式的伤害,最后大家都是输家。
  所以当务之急是回归文化本位,让两种文化各自成长,相互的博弈遵从文化内在的逻辑,去除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要消除利益导向。文化根植于社会,其实社会对于解决纷争有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途径,比如谈判,比如契约。其实只要实现两个独立、对等的文化主体、社会主体的对话,什么问题都可以谈,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作者周云 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