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清风书影度春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小窗晚坐,灯下夜读。一杯淡茶,几部闲书。闭门即是深山,开卷随处净土。心中花开花落,眼前云卷云舒。如此这般几十年,读兴如初。
  
        夜读成为习惯,始于小学三年级,老师一堂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课,把我引入《三国演义》的大千世界,我借助一本学生字典和一册地图开始了艰难又充满新奇的夜读。一年间,我读完了这本今生“读书工程”的第一部大书。书中跌宕的故事情节,诗词歌赋透出的音韵美、对偶美、辞藻美、意境美的审美魅力,使我强烈地喜欢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和地理。小学毕业前我又读了《东周列国》、《千家诗》、《古文观止》等,更强化了我对夜读文史的兴趣。当时农村,除了学生课本,再也见不到别的书,而我看的书只有一个来源——父亲的书箱。父亲在县城杂货店当伙计,唯一的喜好就是看书和买书,他的书和他读书的雅兴我有幸一并继承了下来。正可谓:老师一堂课,打开读书门;地图加字典,送我上青云。从此,我与文学、历史、地理结下了终生之缘。不过,我上大学时鬼使神差学的是和原来兴趣不相关的专业,专业书之外其他喜欢的书统统成了“闲书”和“杂书”。不知这是不是今生的遗憾。不过,夜读之兴不减,闲书依旧,爱好依旧。
 
        其实,在我看来,闲书并不“闲”,杂书也不“杂”。它们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珍宝,像春天烂漫的山花、夏天幽谷的清流,也像秋天霜林的明月、冬天飞扬的白雪。徜徉于闲书夜读的精彩世界,似有一种“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感觉,十分赏心悦目。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成才。也有人说,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香。对于我,无意功利,不求闻达,只要文化有素养,数典不忘祖,读出积极而平和的心态,读出睿智的思考与洞察,大概就是闲书夜读的本意了。
 
        回忆当初夜读闲书,如同刘姥姥踏进大观园,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一路走来,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如此潜移默化,兼收并蓄。书读不尽,精义不能穷通,“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漫不知名”,这求解“未知数”的诱惑,正是夜读不断、读而不厌的魅力与动力。
 
        我时常回忆起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高中生活。那时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时值花红柳绿之春,学生会在河畔林中举办篝火晚会,同学和老师兴高采烈,彻夜歌舞,恰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情景,永远都不会从记忆中抹去。但转瞬间,一批老师,特别是归国华侨老师,几乎同时在突变的风云中消失了,同学们也似乎一夜间在迷茫中成熟了许多。接着,大学里似乎连闲书也不能看了。不久,更是“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的10年,闲书最先被当作“四旧”遭横扫,贻误了一代青年人。“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热血青年,也曾热血沸腾过,可世道变化太快,转眼兔死狗烹,便有了“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的逍遥。无所事事,便躲进小屋成一统,不管窗外风和雨,竟日读书。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凡书箱里有的,别处能搜罗到的,盖品读不辍。没想到蹉跎岁月,事业无成,却有足够时间读书,也算是空虚中的充实,无聊时的收获。
 
        童年的天真、少年的梦、青年的追求、中年的迷茫与执著,已是昨夜星辰昨夜风,隐没在历史记忆的深处,而在清风书影陪伴下的桑榆晚景,想会同秋天的月、冬天的雪,为我的人生作结。但实际情况该是怎样,看来人人各有不同。明代洪应明认为:“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故末路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他希望人生末路晚年,应像日暮的烟霞、岁晚时的橙橘,精神矍铄,壮心不已。而历经坎坷的苏轼老先生的晚年,却是那样恬淡与平和:“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行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今天,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世风扰动中,老年人保持宁静、淡泊的心境,实为修养之宝。我曾游苏州留园,五峰仙馆有一副对联颇有意趣: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但愿年轻的和老年的朋友们,不妨走出“专业”的圈子,在“闲”与“杂”的书中,品味“卷中岁月”的精彩,陶冶“花里神仙”之情操。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