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突破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新的诚信体系(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国学文化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历经五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的结晶,它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它对于人性的修养,对于社会道德的拯救,对于人类社会进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一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思想中的精华,称之为国粹也当之无愧。但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振兴我们中华民族,它没有使我们赢得鸦片战争;没有挡住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没有阻止贪污腐败的滋生;没有使中国快速强大起来。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使我们成为一个强大的、民主的、文明的、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避免落后挨打,避免受制于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历来的改革创新之难,不是难在除旧制立新制,而是难在根除旧的文化思想体系。当我们谨慎的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导入个体的主体意识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市场经济活力,也发现我们身边处处都有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恶意拖欠;当外国人用自己契约式的诚信标准,抱怨中国商人不守规矩,不讲诚信的时候,中国人还在笑谈外国人不懂“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的中庸哲学价值;当中国人自己深感全社会的诚信在流失时,他们一方面还会为中国商人在国际市场因不守信用,得到的一时之利欢呼雀跃,另一方面,又被因这些违背“兔子不吃窝边草”祖训的“奸商””祸害而痛恨不已。在我们身边,从小学生雇“工”代写家庭作业,到大学生不守约还助学贷款,再到学者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这些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诚信的“绿洲”。当今社会不讲诚信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尽管大家深受其害,也激烈地谴责这种不道德行为,但光靠舆论宣传、道德约束是无法改变现状的。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按理说完成当代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应该是举手之劳,但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支点,反而被那些我们一直称之为“尔虞我诈、利欲熏心”西方国家纳入不诚信国家的“黑名单”之中,原因何在呢?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不诚信的社会现象都归结为:西方资产阶级特有的、唯利是图的市场本性对我们的侵蚀,而当我们真正打开国门,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马克思当年所描绘的资本主义世界已不能同日而语了,它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完善的,具有法治信用的、开放式的经济形态。如果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今天,我们还把当前诚信危机归罪于市场经济,归罪于资本的逐利性,归罪于西方资产阶级的遗毒,那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主观臆断。 
  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找找自身的原因,也好对症下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有其合理的成分,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维护奴隶制度,反对社会发展,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贵贱的统治秩序。从理论上讲,中国传统文化是最讲诚信的,薄薄一本《论语》,就有23次谈到“信”的重要。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但其“诚信”伦理又是为统治阶级和强势群体维权服务的,他们讲“诚信”的“度”是有限的,其诚信的标准是双重的。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就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的五德,但是儒家的“信”是要确立君、臣、父、子的次序格局,在这样一个社会诚信也必须服从等级划分,没有平等和公平的含义。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说,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对老百姓可以不讲信用,只要哄过去就行;“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百姓之间大多是以家庭和个人为中心,强调由血缘关系组成的一种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狭隘的诚信,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只对自己圈子内的亲朋好友讲诚信,对所谓圈子外的陌生人则要有所保留。所以中国的家长从小就对自己的孩子说:“陌生人给的东西千万不能吃,陌生人说的话千万不可信!”这种“内外有别”的诚信文化对我们今天生活的影响,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蔑视法律的存在,重“礼仪”轻“契约”,重“义气”轻“责任”,以内部成员忠诚为基础的专制诚信。中国的这种“诚信”伦理对后人的影响延伸到国外,自然就形成了外国人对中国“诚信”伦理的怀疑,产生了对中国“诚信不良”的评价。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