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易中天:历史从未隐瞒,是我们常常误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网成都12月5日电(上官云) “历史从未隐瞒,是我们常常误读。”5日下午,知名学者易中天在成都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时如是说。他认为,我们的现实每分每秒都在变成历史,事情本身谈不上隐瞒,但对就在此刻发生的事情,我们马上就会误读。 
  易中天回顾一生:一直在转型
  易中天出生于1947年,6岁随父亲定居武汉,在武汉度过了小学、初中、高中时期。后来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到新疆一呆就是13年。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这段生活:“在那个曾经被诗意描述过的地方,我明白了生活不是诗。”
  年轻的易中天在那里当了一段时间的“军垦战士”后,利用一次“招工”的机会,进入乌鲁木齐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子弟学校任教。易中天称这段经历完全可写一篇《胜利大逃亡》的小说。“艰苦很能锻炼人”,易中天用这句话概括了那段时光。
  2006年,易中天因录制《品三国》一举成名:以现代的口吻幽默讲述,能旁征博引《三国志》和其他野史,有理有据,且谈吐不凡热情四溢。其独特的普通话语调也成为很多人模仿的对象。
  易中天还长期从事文学、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回顾自己的一生,易中天慨言:“一直在转型,一直在变。不断刷新自己,就能做到66岁的年龄,46岁的心脏。”
  畅谈历史观:历史从未隐瞒 我们常常误读
  易中天于2013年起隐居江南某小镇,表示要以一己之力来完成36卷本《中华史》,不断遭到质疑。在谈到自己的历史观时,易中天直言,历史从未隐瞒,是我们常常误读。
  在易中天的看来,我们的现实每分每秒都在变成历史,事情本身谈不上隐瞒,但对于就在此刻发生的事情,我们马上就会误读。
  易中天举例称,现在流行一个观念,认为中国人之所以出现诸多道德问题,是因为面临信仰危机,但中国人实际是没有信仰的。易中天进一步进行了解释,信仰的定义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超自然”的存在,所谓信佛、信神鬼都是实用主义,不能称之为信仰。他说他曾在成都看到有人拜文昌菩萨,交了功德钱后嘀咕一句,是否拜对神仙,“这种行为,绝不能称之为信仰。我们民族的文明是有鬼神无宗教,有崇拜无信仰,所以我们的历史是常常被误读的。”
  解决历史被误读的三个办法:直觉、逻辑和证据
  要解决“历史常常被我们误读”的问题,易中天认为有三个解决办法,即直觉,逻辑,证据,这同时也是易中天写《中华史》的三大办法。
  “看历史一定要有直觉,对历史的解释与记录都有可能被隐瞒,但总有瞒不住的地方,首先要凭直觉判断史实的对错。”易中天如是说。“同时要看这段历史逻辑是否通畅,不通就有问题。”
  在解读历史遇到问题时,易中天戏称“侦破此案要有证据。”文献、文物、文字就是易中天考证历史使用的三个证据。而文物与文字又是最可靠的证据,因为历史文献的记载会有“伪书”存在。
  比如判断“道德”之说从何朝何代开始,易中天认为,在甲骨文中,“德”字的构型可看出这个字的表意是“直”与“得”;金文的“德”字与甲骨文相比,构型中多了一个“心”,对此,易中天解释:“这代表‘我心里面看见了我心中的正直’,所以据此可以认为只有金文里的“德”才有“道德”之意。因此,有青铜器和古文字为证,可判定道德之“德”的概念应从周代开始。”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