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死不起"引热议 别让老百姓"死无葬身之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今年清明节,多地倒是惠风和煦,春和景明。当然,你上网转一圈,还是会发现不少清明时节的愁云惨淡的新闻。比如,节令性出现的“死不起”的殡葬暴利讨论。
据新华社报道,由于北京墓地价格一再飙高,很多北京人开始去周边的河北等地购买墓地。北京东部通燕高速附近的潮白河,两岸各有一座陵园,分属河北和北京市管理。前者一个墓穴价格已涨到9000元,而后者价格则为3.6万元。“活在北京,葬在河北”,于是成为网络热议焦点。北京市殡葬协会副会长姜晓刚对此回应,北京也有便宜的墓地,但市民“不领情”,挑大小、挑风水。
据悉,北京市民政部门也开展有“零百千万”工程,即“零消费骨灰海撒、百元骨灰盒、千元殡仪服务、万元骨灰安置”,却并不太为市民接受。我们当然不否认民政部门推动殡葬公益化的努力,也不否认确有不少人受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一味追求奢华墓葬。
但是,哪怕跳出北京,置于全国语境下,高收费甚至夹杂暴利乱收费的经营性殡葬服务,还是比公益性为主的基本殡葬服务多得多。绝大部分的市民绝对不是对某些公益性殡葬改革“不领情”,更不是故意“挑大小、挑风水”。而是由于殡葬服务,本就是个选择性很小的特殊民生行业,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相关服务的成本和价格会越来越超出一般百姓的承受极限。
“生前经适房,死后经适墓。”早就不是笑话,而是苦涩的生活真实。如果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活在北京,葬在河北”的“黑色幽默”,那只能说殡葬改革方面,相关部门或还未尽到全力。这种“死无葬身之地”的焦虑,不光是在北京。昨日新闻称,作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墓群,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桂林靖江王陵核心保护区内冒出了6万多座私坟。
除了王陵,北京昌平的皇陵,据称也是“小产权”墓“重灾区”。这里估计除了“风水因素”外,考量最多的可能还是价格问题。既然各地都有私坟大量挤进王陵,那么这背后的丧葬乱象,或就不该只是打击取缔这么简单。
如何让民众生的权利和死的尊严,都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恐怕是丧葬公益化改革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个清明前夕,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服务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其实,类似意见每年两会,都是重点的民生议题,解药也不是没有:让公益性殡葬服务真正公益,基本服务政府定价,延生服务试行政府指导价;经营性殡葬服务,打破民政部门的某些审批垄断,以市场竞争来保障质优价廉的殡葬服务。(李晓亮 来源:华西都市报 相关报道见4月4日《京华时报》)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