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千城一面,“仿古”之风不可长(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近年来,不管是新区开发还是旧城改造,新一轮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吹“复古风”,越来越多的明清老街、唐宫宋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仿古街、仿古建筑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究竟是为了追求历史沧桑感,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还是为了商业开发等功利意图,通过改头换面把城市推向影视化、布景化的虚拟氛围之中?



    外观很“古”感 内在欠丰满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文化立市风潮渐起,以及政府财政调控能力的增强等,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仿古建设和规划项目。
    “假古董比真古董好看、便宜、省钱,制造一个假古董还不会被求全责备,仿古建筑也是如此。”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如此评析时下建筑的仿古之风,“与其大费周折地保护旧有文物古迹,又无法随心所欲地利用,使其带来明显的效益,不如拆除那些不完美、有些破旧、年代不很久远的历史建筑,本着适宜现代生活或旅游开发的原则建造各类赏心悦目的‘假古街’或‘仿古城’等。”
    眼下的仿古街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介绍,仿古建筑分很多种,好的一种是按照传统工艺精心建设的仿古建筑,“活儿很细,可视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大多数仿古则只有外在的模样,工艺上却不花工夫,粗制滥造;“最要不得的一种是把真的拆了,再做个假的,旧有建筑的历史信息、文化符号被清除得一干二净。”张杰指出。
    据悉,目前国内的仿古建筑基本仍停留在具象的模仿上,简单地将古建筑元素附加于现代建筑形式之上。无奈的是,很多仿古建筑都是以牺牲原生态历史文化为代价的。
    张松认为,“复古”、“创古”不仅混淆了文物真迹与文化赝品间的界线,而且多数的仿古建筑、人造景观都是以模仿或杜撰传统建筑形式建设的,加之建造周期有限、工艺技术失传等原因,“假古董”建筑远没有真文物古迹所具备的品质、细节。
    据了解,最能代表首都建筑风格的北京四合院在旧时没有任意两个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为每一个四合院的生成都有其独特性,承载了包括家庭习惯、工匠意图、人文传统等多重历史信息。“而现在的四合院几乎一模一样,仿佛一条生产线上下来,与建筑传统背道而驰。”
    “曲阜孔庙13座碑亭,由历朝皇帝修建而成,各有特色,没有一个是模仿而来;历史上黄鹤楼数次重修,也绝无模仿前朝的先例。”著名建筑学家阮仪再三痛批时下建筑仿古之风,“不要以为按照历史原样重建一座古城或一条古街就是传承了历史,保护古建筑不是要臆造历史。”他表示,如果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原环境”的原则精雕细琢建设仿古建筑,为的是恢复城市的文化记忆,为文化发展提供借鉴也无可厚非,而很多地方却本末倒置——把真正有内涵的历史古迹推掉,通过拙劣的、廉价的仿古来骗取公众眼球,造成仿古建筑泛滥。据统计,从1989年起,全国建了2000多处人工景点、主题公园,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目前已经垮掉了。
    “仿古可以,但底线是不能把真的拆了,再建一个新的、假的景观。这样的悲剧在国内上演得太多了。”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认为古迹太旧,无法保存和利用。“旧的是可以修的,以现在的工艺水平根本不成问题。”


    建筑或已荒废 文化不应离席


    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彰显文化名城特色——这已经成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被标榜最多的口号。然而千篇一律粉墙黛瓦的建筑、飞翘的檐角、高悬的大红灯笼……城市正在仿古的滚滚洪流中失去自身的个性,走向千城一面。
    “如果城市规划意在通过仿古建筑提供具有传统意向的休闲、旅游、购物场所也未尝不可,但这与文化无关。历史文化不是以舞台背景搭建出来的,它需要原汁原味的留存,而不是热衷作假。”在伍江看来,现在一些城市管理者既要通过各种手段发展经济,又要显得很有品位,要与文化挂钩,觉得这是件一举两得的事。“利用文化、传统的元素发展经济没错,但如果发展文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那就走进了发展误区,是本末倒置。”





 
关键词: 仿古 之风 大众评述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