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北京人艺60年院庆随想:一个甲子的传奇与辉煌(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北京人艺纪念六十载艺术征程,这既是过去的告别,也是新生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既往成绩的总结固然重要,对未来的前瞻和预想更为迫切。毋庸讳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北京人艺也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他们在为现实而求索、为理想而努力的时候,我认为,若想继往开来,不断进取,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历史、现实与艺术的关系。北京人艺拥有值得夸耀的历史,它不是云烟而是积淀的艺术经验,它无法阻断而昭示着未来的艺术发展。北京人艺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故拥有中国作风和民族气派;它也不是闲人雅士的手把珍玩,故可以满足广大普通民众的艺术需求。

北京人艺是“人民的剧院”,为纪念院庆而拍摄的电视纪录片也以“人民的艺术”命名。然而,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民已经不再是历史上工农兵的代名词,随着社会分工的繁复,人民有着更为宽泛的构成和更为复杂的内容,因此摆在北京人艺面前的现实难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复杂,更艰巨。人民是否简单地等同于消费者?一般消费性的艺术产品与文化积淀性的经典作品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分别与联系?这都是待思索、待解答的问题。

当艺术的经典性被当下消费的商业大潮逐渐吞噬之时,当戏剧的精神价值被娱乐至死的解构模式消耗殆尽之时,北京人艺不仅面临服务对象的考量,还面临着市场经济的挑战,戏剧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的艺术载体,还是实现宣传目的和票房效益的现实工具?换言之,以艺术的恒久性价值为目的,还是以艺术的快餐式消费为前提,在今天已经是一个需要选择的命题。当一个又一个剧团被流行文化时潮裹挟而去的时候,人们像守望灯塔一样守望着北京人艺,因为它不那么商业,不那么功利,艺术的尊严和品性还在,虽然也正慢慢地流失,人们还是期待它能守住艺术的净土,不做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做卓然而立的高尚士。但是,前路漫漫,知向谁边?

二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60岁的北京人艺,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正期待着新的发展。通常人们认为,北京人艺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拥有自己的演剧学派,焦菊隐创造性地发展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提出了心象学说,这一表演方法被不断探索,形成了人艺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特色。新时期以来,这一学派以开放的胸襟,吸纳和消化着来自异域的文化果实,开拓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就此而言,北京人艺从来没有固步自封,而一直是在探索发展。

继承、发展、创新,本是一种艺术优势赖以延续的方式,但是却陷入了现实的严重纠结。诚然,老一代创作的艺术典范,对于今天而言,仍具有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若不然,保留剧目的演出何来观众拥护?然而,即使是在《茶馆》的演出里,我们也无法让濮存昕变身郑榕,让梁冠华变身于是之,让杨立新变身蓝天野,让何冰变身英若成。每一代演员都面临着不同的观众,都有自己的天赋才华和艺术个性,描红模字式的恢复经典,不仅不现实而且不可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场演出的好坏无从鉴定,每个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在恢复经典时,演艺水准若何常常是高下立判。继承不容易,创新更艰难,没有功力,不费心血,便是外型上描摹下来,骨子里的缺失也是难以遮掩。

的确,焦菊隐创造了北京人艺的演剧风格,但是他也提出了推陈出新,“一戏一格”,“演出者与观赏者共同创造”。继承不是死守老旧围城,创新也不是公牛闯进瓷器店;慵惰者不可以继承为名不思进取,莽撞人也不可以创新为名凿空家底;既要拒绝挂了新招牌的守旧,也要拒绝挂了旧羊头的新售;继承是为了积攒发展的实力,创新是为了充满活力的承续,这是一种辩证逻辑,理念上容易辨析,实践上则雾锁云迷。如何处理好这些时间链条上的扭结关系,仍待有理想、有追求的北京人艺的戏剧家们不断做出新的艺术尝试。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