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网络语言盛行背后的忧思:别让“网话”伤害文化(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辽沈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别让“网话”伤害了文化

□语言是保有文化温度的“巢”。网络语言应当有益于丰富和活跃文化生活,而不是有害于文化生态的养成

□青少年大量接触和接受网络语言,将会改变他们的语言习惯,学校、媒体的正确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媒体应在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方面担当引导作用,在选择使用时,要考虑词语的价值观和社会效果

□要觉悟到语言的重要性,不能让伤害语言的行为被引以为风尚,语言杂交化、卡通化、低俗化,最终将伤害传统文化的根基

网络语言盛行背后的文化忧思

“偶94 8稀饭MM酱”——这句掺和了汉字、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它是说:“我就是不喜欢妹妹这样”。如果你一点儿也看不懂,那么,对不起,你可能会被归类到与时代脱钩的人群当中。实际上,对于许多网络化生存的年轻人来说,这样一个网络句子已经显得有点过时,因为,网络热词的兴起和衰退几乎是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的。

谁也不能否认,网络正在改变生活。网络是新的信息平台,也是新的人际关系平台,甚至是新的语言平台。10年前,当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的时候,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做一种工具,因为它,人们可以看得更远、听得更多。但是,很少有人预料到,仅仅10年而已,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变成了生活本身。

就在几天前,湖北利川的一条旅游宣传语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一个字带来一场关于汉语本义与网络新义之间孰取孰弃的大讨论。最终,原本的宣传语被修改了。有人说,网络语言已经大众化,今后在文字应用方面必须将它纳入考量;也有人说,网络语言在曲解汉语的本义,中国语言文字不能被它绑架。

该事件只是近年因网络语言盛行而带来的种种争论之一,而这样的争论显然还将不断重复出现。重要的是,这许多争论引发的效应被叠加之后,能否真正促使更多的人深入思考语言的本质,思考网络语言的盛行将给整个文化生态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按照字典中的解释: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语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语言不仅仅是你我之间交换信息的符号,它还是保有文化温度的 “巢”。这个“巢”既是孕育和牵连中华民族文化的所在,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共同搭建的“家园”。它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建立在继承和建设的双重合力基础上。

诚然,没有一种语言是一成不变的,必然会随着时空的转换推移而生发新意。但是,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应当遵循一种规范,而不能以扭曲文化、肢解文化,甚至是消灭文化作为代价。

网络语言的盛行代表着一种新的文化的产生,当中有充满活力和新意的成分,但同时,也包含了将汉语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的不良因子,其影响可能是深远的。

因此,面对一个网络即是生活的时代,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语言,使它为丰富和活跃文化而服务,使它经过健康、合理的筛选进而充实中国语言文字,有益而不是有害于文化生态的养成,是一个值得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青少年是否需要汉语考级

一项由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所做的 “少年儿童新媒体使用情况的 N个新特点”调查研究结果于上月对外公布。该调查对 1100余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少年儿童进行取样,结果显示,64.1%的孩子十分熟悉如“亲,包邮哦”之类的“淘宝体”,55.4%的孩子常常以 “给力”、“浮云”、“out”、“hold住”、“穿越”等网络用语作为口头禅。

如果说网络语言对成人的影响还只是停留在部分生活情境中,那么,它们对于正在求学阶段的青少年以及儿童来说,便已经是日常生活用语了。 “我”不叫“我”,叫“偶”;“爱”不叫“爱”,叫“耐”;“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不要”不叫“不要”,叫“表”;“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单个词语可能还可以望文生义,猜个大概,若是一整段话或者一篇文章都以此类词语构成,那就真如网友们常常爱说的:“晕死了! ”

问卷星网站曾经发起一项网上调查,题目是 《网络流行语对汉语及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参与调查的人中有71.67%是15岁至20岁的年轻人。事实上,人们之所以对网络语言盛行提出这样那样的批评,当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担忧青少年的成长。

青少年的语言构成仍在逐渐建立的过程中,所谓习惯成自然,大量接触和接受网络语言,无疑将会改变他们的语言习惯,使他们对某些字、词的理解倾向于网络词义。长此以往,汉语的本义可能会逐渐被遗忘,进而成为历史陈迹,消失在年轻一代的记忆中。

面对这一状况,学校、媒体的正确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大连市在2012年中考语文科目的作文要求中明确提出:不要使用网络语言。同样,几乎全国各地的中高考都针对网络语言提出了特别要求,网络语言一旦出现在作文中,或是直接扣分,或是被视为错别字扣分。从其后社会舆论的各种反响来看,这种做法获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肯定。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