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曹雪芹与“25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我斜视] 
    今年据说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去世250周年,研究界和各地时不时地都会有一些小范围的纪念活动,缅怀古典大师,有的还捎带对当今文学冒一两个酸腐的小水泡。
    国人偏爱纪念活动有半个多世纪了,尤其是名人的诞辰或忌日,对作家自然也无例外。纪念诞辰好理解,纪念忌日,除非是死者就义,否则多少总让人觉得怪怪的。一个伟人从这个世界上消失,难道是值得庆贺或拿来说事的吗?我一直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但人们似乎一直很钟爱这样的游戏。
    曹雪芹的去世,显然也属于这类不宜“纪念”的一件史实。至少在人们心目中,他如果晚死几年,说不定我们看到的《红楼梦》就会是全本了,它将只有一位作者,不会再有高鹗、程伟元,以及后来那一系列的诸如端木蕻良、刘心武式的“红楼心结”。后人大张旗鼓地纪念,乍一看,倒像是庆幸《红楼梦》只有残本。 
    不过,250年的光阴不短,确也有些题内或题外的话值得说说。比如——“红学家”们嚣张了快一个世纪,没有一个人解答出为什么中国后来没有诞生同量级的长篇名著。为什么答不出?因为学者们就从没闹清《红楼梦》是写什么的!从写作的角度上分析,《红楼梦》当然不是写爱情的,虽然它写了一些爱情,《红楼梦》主要是写一群“250”的。从“体制内视野里的250”贾宝玉、薛蟠、贾琏,到“人性的250”贾政们,乃至那些原本正常、感觉一来时不时就会犯些250的大观园女子们。
    中国的长篇小说,无论古代还是当代,历来主人公是给缺点有限的正面人物留着的,《红楼梦》里主人公,即便是正面,也绝到不了“三七开”,这是小说家曹雪芹有意思的地方,也是他最靠近现代西方小说写作的地方。他在250多年以前,创造了一批250人物,留给了后来这250年人们太多的想象空间,而后人一旦深陷红楼梦魇,不发些250式的议论几乎不可能,包括在下。
    多年来我们说《红楼梦》是古典白话小说的高峰和代表。“高峰”毫无疑问,“代表”则未必。古典小说的主流还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西游记》,它们成功的模仿作品太多。而像《红楼梦》这样的写法,古典里除了《镜花缘》,再没有气韵相近的。且《镜花缘》里的女子多是道具,李汝珍的志向也只在讽世和雅趣,不像曹雪芹那么立志于述说幻灭。所以说《红楼梦》更像是古典小说里的一次伟大的“意外”和“事故”。
    既然《红楼梦》的创作方式靠近现代人,汉语后来为什么没再出现类似量级的作品呢?我的理解:写作的目的和态度都不同了。后人有两大问题:一是想用小说解决或反映具体的世相与问题,无论是《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还是现当代小说,而曹雪芹则只是把小说写成自己“人生的离骚”,从这个角度说,部分靠近曹雪芹写作态度的,倒是高阳、张恨水和巴金这三位大家,但这三位依然摆脱不了职业的、或面对人生的急切。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中国从晚清谴责小说作者开始,一直到当代,所有的小说家,虽然美学理念各不相同,但确都是欧美那种“职业”式的。一年、两年就写一部,能用个三、五年去写完,便算力作了。而中国的古典小说名著,无论是《红楼梦》、《水浒传》还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绝大多数作者都是毕其功力,一生只打磨一部作品。而类似的情况在我们已知的欧美著名小说家里,只有拉伯雷和普鲁斯特是这样的。而这两位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事迹,恰恰也都跟250有些勾连。
    名著之所以被视为“名著”,它的篇章结构、文句质量、内容形态,它所引发的读者持久的关注,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带着“大幻灭”,用近乎毕生的时间,去锻造一个无具体社会功利指向(包括稿费指向)作品,这是曹雪芹与今天作家相比,非常250的地方。也正因为这,他死后那么多年,名字和作品才一直在人们口中流传啊。文/徐江(诗人)





 
关键词: 曹雪芹 国学动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