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电视剧雷人因"观众不愿沉重"?别给自己找借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最近热播的抗战剧《一个鬼子都不留》中,抗日英雄用绣花针杀敌的情节被指“雷人”,导演王滨解释:完全照着史实来拍抗战剧很沉重,普通老百姓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已经很大,不能再给他们“添堵”了。王滨的观点,在影视剧主创人员中颇具代表性。前几天就有一位导演认为,如今生活的压力和各种烦恼充斥在每一个角落,“观众不愿沉重”,观众更愿意“一笑了之”,而不愿为沉重买单。
细细回味,这样的观点根本站不住脚。比如说,现在热播的一些家庭剧,一味沉沦在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杯水风波上,不厌其烦的是原配和小三斗智斗勇,丈母娘使着各种招数折磨小女婿,不触及广阔的社会背景,更不揭示家庭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这样的电视剧,只是供人围观,看起来倒是“轻松”了,但其实更给人“添堵”了。再比如说,一些历史剧,一味渲染心计乃至厚黑学,缺少现代意识的观照,皇帝身边围着一堆女人争风吃醋,宫廷政变中各路人马阴招频出、血雨腥风,这样的电视剧情节足够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观众看起来也很“轻松”,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文化误导。还有,现在涌现了大量所谓轻喜剧影视剧,很多其实是为搞笑而搞笑,不但缺智慧,而且缺心眼。不是夜里躲在人家窗前偷窥男女之事,就是来几个小段子,耍耍贱,卖卖酷,有的甚至于“惟妙惟肖”地模仿残疾人,为博取一笑,不惜在弱者伤口上洒盐。这些电视剧似乎很“轻松”,但却严重败坏了审美与人文空间。
在这里,“观众不愿沉重”其实成了不少主创人员的“护身符”,借了这个“护身符”,低俗、浅薄、无聊似乎都可以顺理成章,反过来,那些尊重历史、联系现实,富有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作品,似乎就不合时宜。
这些导演认为,“观众不愿沉重”的原因是,压力大,烦恼多,所以需要轻松的片子来排解。但缓解压力与烦恼,真的只能靠“雷人”、“不着调”吗?其实,不通过脑子的东西,无法进入心灵和精神领域,即使一时“缓解”了压力,也只能是扬汤止沸,逞一时之快。况且,这样的影视剧,不但缺乏诚意,更缺乏审美与思想,观众一朝“醒悟”过来,很快就会明白自己其实是被愚弄了,这个时候,观众心里其实是更“添堵”了。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影视剧一味照着这条道走下去,用恶俗来迎合某种不良审美趣味,甚至于强化恶俗倾向,那么,对文化生态的破坏将会愈演愈烈。
反过来说,一些“沉重”的东西,果真会给观众“添堵”吗?事实上,那些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能够在高层次上解读历史、反映现实的影视剧,往往更加能够获得共鸣。《钢琴师》《魂断蓝桥》《辛德勒的名单》《肖申克的救赎》等电影,富有历史况味与人性光芒,观众尽管看起来有点沉重,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国产片《集结号》聚焦于战争中的小人物,反映永恒与遗忘、情感与理智的冲突,给观众以深深启迪,这是一个沉重的主题,不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吗?同样,经典喜剧片《虎口脱险》,看起来夸张、诙谐,但其内核却是反思战争,戏谑中有讽刺,令人回味。相反,《三枪拍案惊奇》完全陷入了恶俗化,虽然很轻松,一时间也忽悠了不少观众,但很快就遭到了口诛笔伐。因为在观众内心,自有真善美的评判标准。
其实,观众不愿看的是那些僵化的、教条的“沉重”,反过来,低俗、浅薄与无聊的“轻松”,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观众也不愿看。因而,“观众不愿沉重”是一个伪命题。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如今的观众确实压力大,需要那些轻松的东西放松紧绷的神经,但这绝不代表他们就需要那些“雷人”、“不着调”的东西。从根本上说,缓解观众压力的最好方式,是一浇他们“心中之块垒”,从而让他们收获审美愉悦,得到思想启迪。这在娱乐化、多元文化时代,往往更加重要。
文化艺术看起来五花八门,但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依然是审美与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轻松”还是“沉重”,都要真正给观众以艺术的享受与文化的启迪。一些影视剧主创人员把“观众不愿沉重”当成“护身符”的时候,恰恰反映了他们缺乏才华、勇气与创造力。那句托词,不过是一块冠冕堂皇的遮羞布罢了。
(贾梦雨)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