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某些“大师”最多堪称“大师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堪称“科学良心”、“民族脊梁”的大师至少应该具有独立人格,并坚持知识中立的原则;如果急功近利、追逐官位和虚名浮利,最终必然无法成为大师 
    大师不是任命得来的,不是吹捧炒作出来的,大师不但靠实力涌现,而且作为模范、标志、样本而独立存在 
    大师一词,对于真正的大师是一种光荣称号,对于非大师,则是一种讽刺或调侃 
     
    作为当代中国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今年已年届九十。前几天,先生的故乡潮州特意兴建了饶宗颐学术馆,以弘扬“饶学”。古语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但中国如饶先生这样的大师确实不多了。最近几年,巴金、启功、张中行、黄万里、邹承鲁等前辈大师相继驾鹤西去,时人谓之“世上已无某某某”;与此同时,“大师”这个称呼却与高级职称一样普及开来,有时甚至像“老板”、“师傅”一样被人滥用。实际上,某些被称为“大师”的人最多堪称“大师傅”。大家都在议论,大师在哪里?谁是大师? 
    作为大师,他们首先是实现了经济独立、财务自理的人。经济地位是人的基础地位,经济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一个经济拮据,生计艰难,没有彻底解决“形而下”问题的人,便没有能力,或者无法全身心地投入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形而上”的事业,很难集中精力把学术做到极致。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成本较低,社会学家、艺术家可以“勒紧裤带”干事业,自然科学家则基本上做不到。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本不是一般学者能够承担或筹集的,因此,其大师的成长还有科研经费自给自足的问题。那些英年早逝的“准大师”为什么会夭折呢?多半来自经济因素导致的环境、处境、心境压力。一个终日为稻粱谋的人,一个为科研经费四处活动,甚至为学历、职称、住房、待遇、孩子上学、看病等“俗务”求爷爷告奶奶的人,即使具有大师的天赋,最终也很难成为大师。 
    作为大师,他需要获得思想自由、心灵自由、身份自由、表达自由、迁徙自由,这是保证学术自由的前提。如果人为设置一片片所谓“禁区”,制造一道道条条框框,戴着精神枷锁搞研究做学问,必然导致创造力被窒息,想象力被压制,思想的火花被扑灭。如果逼迫杰出人才做他们不感兴趣、不特长或感到遗憾、感到耻辱的事情,他们必然一事无成。 
    作为大师,应该有大师必备的气质风范和人格魅力,堪称“科学良心”、“民族脊梁”的大师至少应该具有独立人格,并坚持知识中立的原则。学者要成为大师,在其成长阶段,应该具有人格独立、知识中立的自由,并能够自觉保持人格独立,奉行知识中立,这是保证学术独立的客观和主观条件。一个学者或艺术家如果存在投机钻营、投机取巧、趋炎附势、首鼠两端的人格缺陷,有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目光短浅的个性弱点,他就不具备坚持真理的精神,不坚持真理则无法追求并获得真理,无法到达科学或艺术“光辉的顶点”。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仕途、商道、学术、艺术无法同时兼得,做学问,搞艺术,就必须断然放下其他目标或利益。一个学者、一个艺术家如果急功近利、追逐官位和虚名浮利,他必然分散精力和注意力,最终无法成为大师。 
    知识创新、原创经典是大师的立足之本。科学技术每一小步都是非常艰难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文学艺术是反映世道人心的一面镜子,是真情实意的创作,要不得丝毫虚情假意。真正的大师不但具有高超的原创能力,而且创造出来的成果必须属于经典。大师不是任命得来的,不是吹捧炒作出来的,也不是模仿、抄袭、盗版得来的。恰恰相反,大师不但靠实力涌现,而且作为模范、标志、样本而独立存在。 
    大师的成长和存在需要多项主客观条件,上述几点则是塑造大师的基本条件。大师一词,对于真正的大师是一种光荣称号,对于非大师,则是一种讽刺或调侃。在大师缺乏但大师称呼泛滥的时期,我们不仅要明白谁是真正的大师,而且需要弄清谁不是大师,以免上当受骗。
    作者:陈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