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技能职场 » 传艺职修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古琴 高山流水觅知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5-22第08版)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宋代赵佶《听琴图》(局部)

图为唐“九霄环佩”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王振鹏《伯牙弹琴图》,绢本水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杜堇《宫中图》(局部),此图摹自南唐周文矩的《宫中图》,上海博物馆藏

喧闹停歇,剧场里,灯光转暗,演出开始。 
  清冷的光束下,一袭白衣的琴者轻抚古琴琴弦,一曲《梅花三弄》便在他灵动的指间下自然地流淌了出来,幽静深远,孤高岑傲。
  一段引子过后,浑厚坚实的散音、按音,勾画出一幅霜晨雪夜,草木凋零,只有梅花傲骨静静开放的画面;接着清亮的泛音轻巧、跳跃地循环出现,仿佛使人看到含苞待放的花蕾,迎风摇曳,生机勃勃……
  这是江苏常熟召开的中国首届古琴艺术节开幕晚会上的一个表演曲目。白衣琴者名为朱晞,是古琴虞山派当代传人之一。
  在朱晞心里,这一次的演出格外有分量,“因为有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这次活动、这个舞台来认识和了解古琴。”对于朱晞而言,古琴的传承已和弹奏一样,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常熟古城,原有七条小溪,形似琴之七弦,因此古称“琴川”。成立于明代晚期的古琴著名流派之一的“虞山派”就发轫于此。
  如今400多年已经过去,小溪已经难觅影踪,而“清、微、淡、远”的虞山古琴声还依然回荡。
  一
  朱晞原本不是常熟人,但却是在这里,他第一次与古琴结缘。
  1979年,因父亲的工作调动,朱晞全家搬到了常熟城里,那年他15岁。新家的隔壁住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却弹得一手好琴。
  “第一次听隔壁老先生弹奏古琴曲,我真是体味到了‘余音绕梁’的感觉。”朱晞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经过仔细打听,朱晞得知老人名叫翁瘦苍,出身常熟名门旺族,早年曾随著名琴家吴景略学琴,所弹琴曲萧疏淡雅,指力刚劲,是当时常熟城里“虞山琴派”的唯一传人。
  一直以来,“琴、棋、书、画”中的“琴”为何物在朱晞心中是个问号,而今自己就在身边找到了答案,也是从那刻起,他开始迷恋古琴。
  此后,朱晞常常去隔壁听翁老先生弹琴。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翁老只顾独自弹奏,旁若无人。朱晞则站立于旁边,静心地听,认真地看,就这样足足站了一年半。朱晞的诚心与执著终于感动了倔强的老人,破例收他为徒弟。
  后来又是因为机缘巧合,朱晞有幸亲自跟随吴景略先生学习琴艺。“认识吴先生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真正开始想在古琴上有所作为。”朱晞说。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朱晞已经在古琴界颇有成就了。熟识朱晞的人都说,他的记忆力超强,任何一支曲子只要一经他的耳朵,立即就能说出此曲的曲名、流派和演奏者的名字。他的演奏不但保留了“虞山派”的“清微淡远”的风格,更有“博大平和”的气派。
  这次演奏的《梅花三弄》是朱晞最喜爱和擅长的曲目之一。它也是传世古琴名曲之一,历来被各个流派的琴家争相推崇,诠释演绎出不同的情调韵味。
  在朱晞看来,古琴正如梅花一般,采冷艳,挹幽香,友芳姿,终非凡骨!
  二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其音色纯净、幽雅,有散音、泛音和走手音。
  “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至于走手音,则更是古琴艺术之一绝,如人声在低声细语,音韵特别悠长,深厚,感人肺腑。”朱晞解释说,“它不同于别的乐器,特别需要沉下心来静静聆听欣赏,这样才能听出其真正的意境和韵味。”
  大学毕业后的朱晞在一所高校里担任美术教师,教课之余他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古琴的学习和研究当中。在这期间,朱晞对古琴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朱晞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对于古琴的审美肯定是要改变的,但古琴的核心基因是不能变的。“比如,弹琴的时候如何呈现画面,这个画面又将如何流转,怎么谋篇布局等等,这些都是传统骨子里的基因,都是不能改变的。”
  琴弹得好,不仅要高超的琴技,还得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是所有琴家的共识。从小跟父亲练习书画与对弈的朱晞则有更深的感悟,“传统文化的积累会帮助我深刻地领会曲目的内涵,从而可以诠释出丰富的内容,赋予它更生动的情感。”
  近几年来,虞山琴社在朱晞的积极引领下,日渐活跃起来。从少儿到老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琴社中来,感受着古琴的魅力。
  琴社广泛参与各种演出,但都是免费的。
  比起经济收入,在目前的状况下朱晞更看重如何扩大古琴的影响。“很多人还不了解古琴,只要有机会,我们都要争取过来,努力向大家展示古琴的魅力”!
  三
  除了开幕式晚会上的表演,朱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中国首届古琴艺术节组织者之一。
  舞台下的朱晞,少了琴者的风雅,多了领导者的干练。角色之间,他转换得驾轻就熟。朱晞说,古琴的传承是自己现在最大的任务。
  “高山流水觅知音”,俞伯牙摔碎七弦琴悼念亡友钟子期,悲叹知音难觅!在当今的社会中,古琴音乐依然难觅知音。
  “由于古琴传承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与商业化的冲击、传统文人阶层的消亡和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改变等诸种因素,使得古琴在当下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压力。”音乐学博士研究生章华英说。
  “做这项工作,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凭着个人想法,我觉得古琴的传承首先应该是在年轻人身上。”于是朱晞积极实践着自己的想法,他一方面成立少儿古琴社,一方面将古琴推广进大中小学校园。
  这些年来,最让朱晞欣慰和自豪的是,在少儿古琴社第一批培养的学生当中,已经有三个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为古琴的专业人才。“别小瞧这个数字,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年轻人身上下工夫的同时,朱晞和古琴界的很多专家发现了更大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古琴演奏人员寥寥无几,古琴制作也仅有部分老艺人才能完成。当务之急在于抢救性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钊说。
  这次艺术节上,古琴界的专家们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比如,对已故老一辈琴家音像资料保存和整理;对在世古琴名家与古琴重要传人进行及时地录音、录像;对古琴打谱与古曲进行整理研究等等。有了这些建议,朱晞的传承任务将更加繁重了。
  对着每天排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朱晞感慨潜心练琴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偶尔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抚弄一曲了!”
  看着眼前这个中年人,我忽然感到,在志趣与责任之间,他的坚定中,也有那么一点挥之不去的两难。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