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重庆巫山岩洞分布峭壁 多达近百身世成谜(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巫山岩洞集中多达近百

    近日,记者在巫山县官渡镇政府工作人员带领下,前往“九个洞”一探究竟。

    从官渡场镇沿河上行约五公里,马阳河背后的山脚下,便是“九个洞”所在。只见高近百米的山头上立着块笔直的峭壁,岩洞呈四五排分布在岩壁上,大多十分方正,只有少数因为风化洞口变圆。低的离地七八米,高的离地三四十米。搭着梯子进入较低的岩洞,洞深1米多,除了山老鼠屎,就是空荡荡的神秘,地上偶尔能见到一两个圆洞,洞壁还能看到人工凿痕。

    当地72岁的老人邓应雄告诉记者,听上代人讲,这些岩洞一直就有,解放以前,每晚在山下会看到洞口常有灯光闪烁。白天,一些好奇的年轻人扛着梯子爬上去看,却又没发现什么,解放后就再也没有发现此现象了。如今,离地面较近而容易爬上去的岩洞,附近村民便常爬上去歇凉。

    但岩洞究竟何时有的?当地谁也说不清楚。官渡镇文化站站长龚万平和巫山县文管所易姓负责人称,其实类似位于绝壁上的方形岩洞并不只是官渡镇有,在巫山县,这样神秘的岩洞还有许多:福田镇寨子岩悬崖陡壁有二十多个岩洞,大多是四方形,大的有五十平方米,小间也有十平方米。有的有小门,有的是套间,洞顶和地面都十分平整,有的几个洞口内还可互连;抱龙镇迷宫洞有12个洞,庙宇镇七狗子洞有7个洞,龙骨坡旁边有十星洞,三溪有三眼洞,平河有五门洞……粗略统计,巫山县这样的神秘岩洞总计近百个,这些岩洞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在悬崖绝壁上,多呈方形。

    小贴士

    官渡镇坐落在长江南岸官渡河畔,幅员面积202.5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50米,是重庆市重点中心镇、巫山县城市副中心、江南物流中心。

    该镇距巫山县城56公里,交通便利。从县城坐大巴1个半小时到达官渡,车费20元。到官渡镇后,步行20分钟山路,即可到达“九个洞”。途经壮观的新龙门大桥、长江大桥,观赏三峡蓄水后的新库区平湖风光。

    官渡镇海拔较高,当地高山土豆味道特别,炖腊肉和土鸡更是天然食物值得一尝。此外,官渡白酒可谓历史悠久,用高粱、玉米和纯净山泉水,经传统工艺酿造而成,度高性烈、甘醇可口,风味独特。

    岩洞身世五大版本

    在其他地方少见的岩洞,如此集中地出现在巫山,究竟是何原因?形成于何年何月?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记者查阅了《巫山县志》,发现对此并无记载。对巫山历史颇有研究的民俗文化专家覃昌年曾就此专门进行过资料搜集,发现关于神秘岩洞的身世有几大版本:

    说法1

    古人栖居地

    这种说法源于“九个洞”古人类化石的发掘。在这些神秘岩洞数米之外发现大量人类化石,有人推测,这些岩洞很可能是远古时代人类的栖居地。但黄万波教授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经过检测,官渡人化石应该在6000年以前,而从这些洞穴凿痕和风化程度看,应该没有这么久的时间。

    说法2

    避难而建

    不少当地老人和邓应雄看法一样,认为这些岩洞是为避难而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那时处于战乱时期,土匪猖獗,经常烧杀抢劫。这些岩洞是躲土匪和战乱而凿。理由是岩洞位于峭壁,人上去之后取了梯子,一般外人就上不去,而且岩洞峭壁多临水,就是为了便于居住生活,洞内地上圆洞乃石碓窝,显然与生活有关。

    说法3

    与宗教有关

    对避难的说法,不少年轻人并不赞同,认为岩洞大多较小,根本容不了几个人,不适合避难。官渡镇村民顾卫全认为,岩洞可能与原始宗教、巫术等与崇拜祭祀有关,可能是供奉部落氏族图腾、神物或神佛的。因为过去在大宁河边岩壁上,就有不少方洞里供过观音像,供来往船工祭拜之用,蓄水后才淹没。

    说法4

    崖葬风俗

    曾亲自进过神秘岩洞探险的万州驴友刘大青认为,方形岩洞与三峡悬棺放置的崖洞颇有相似之处,这可能与三峡一代将死者棺木置之崖洞中的葬俗有关,四方洞有可能是为崖葬所凿。

    说法5

    破坏龙脉

    熟读历史的覃昌年说,相传历代帝王,特别是明清两代,生怕帝位不稳,派人四处寻访“龙脉”,将它破坏,以防再出“真命天子”。所谓破坏龙脉,就是派人在岩上凿洞,一般是三个七个或十二个,这就叫断其脉气,可以消除乱源,保持稳定。为何都凿洞在高岩上呢?因为都看得见,像标语,向人民群众进行愚昧灌输和心理暗示,意思说你们即使想造反也是不行的。

    岩洞身世究竟如何,虽然版本众多,却没有一个权威说法。巫山县旅游局副局长覃麟说,他们也希望有关专家能为这些绝壁上的洞穴揭开神秘面纱。但正因为神秘,目前,这些洞穴已成了该县独有的旅游资源之一,吸引着不少探险者。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