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焦点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宽容失败”是大国应有之心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允许成功,也允许失败。科研失败了,项目仍能结题。“宽容失败”成为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建设创新型国家”首次写入法律草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对这一法律草案进行初次审议(8月27日《检察日报》)。

传统的中国文化,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成则王侯败则寇”即为力证。这种不许失败文化的残酷性,集中体现在古代帝王之争。我们看朝代的更迭,成功者自此坐拥天下,而失败者不仅自己性命难保,就连家人、亲人、友人,甚至几代之内与自己有关系的人,都将被送上“断头台”。从某种意义上说,近代中国的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国人患得患失,对失败者过于苛刻——谁也不想失败,于是谁也不敢创新、革新,于是大家坐等落后,于是被动挨打。这一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国人,自然惧怕失败。

在学生与学生的对比中,常有人感慨中国学生缺少创新力。虽然,这有当今应试教育过于僵化的原因,但再往细里分析,难道没有传统文化的影响?看青少年的培养,学校、家长,明知应试教育害人,可谁敢轻易偿试新的教育方法?他们怕失败,而且他们也失败不起。

今天,国家民族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的实力。科技部部长万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说明时称,自主创新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使科技人员敢于大胆探索。然而,今天的学术环境却难言宽松,这集中体现在对科技人员的求全责备上。

谁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很少有人能像对等母亲一样对待失败。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项目失败了,就意味着一无所有,不仅恢复实验的资金没了,自己的职称也被耽误了,前途更受影响。做开拓性研究,就无所谓失败。于是,我们看到,很多科研人员不愿意创新,不想涉足深水,在基础领域从事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出成绩,为了得到众人承认的成功,甚至不惜造假。

可喜的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困境有望得到破局。据称,草案规定:对于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科技项目,原始记录证明承担项目的科技人员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不影响该项目结题。我们完全可以乐观估计,在“宽容失败”的氛围和制度形成后,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得已解决,必然会诱发一批科研工作投入到探索性强、失败风险高的科技项目。

当然,“宽容失败”写进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中,这只是一个起点,还有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做。但对失败的宽容,这毕竟体现出了国家的一种理性态度,而这种态度,也正是走向大国的开始。

作者: 毛建国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