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活动社交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梁孝王传》:母子三人的家事悲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汉书》卷四十七《梁孝王传》叙述景帝同母弟梁孝王刘武事略,道人伦,叙情谊,充满了浓厚的情味,因为皇位继承人事件而导致郁郁而终,又不免让人唏嘘而叹。文中叙写了他入朝侍母而兄弟双双的情形,又写其坚拒七国动乱的表现,这在传统社会里是难得的空气。但文本花费很多篇幅来着力塑造和表现的,仍然是纠葛于兄弟、母子之情,甚至是将这些情感放置到具体的历史与现实的场景之中去塑造。传主梁王于叛军对抗、颇为英勇,但对兄长终究没有反戈插刃;刺杀败泄、十分害怕,因姊求母、取得谅解;从臣之议、贱车入关、躲进主园、伏质阙下,及郁郁而终,不难见其孝悌之义。景帝派人迎接、不见梁王、受母冤屈,也焦急恐惧;见母绝食、难过害怕,同姊商量,却也见其慈仁孝爱。而太后不见少子,大哭大闹;梁王病死,伤悲不能进食;见到少子,相对痛哭,又见本能之爱并不被皇家气派所掩盖。凡此种种,悲欢离合,皆是所谓叙事婉致、颇为哀感了。
但问题是,文本较为详细地叙说了天下复平后梁王在封国逾越制度,过着奢靡的生活的情状。对此,各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实究其原因,因为梁王最亲,战功也确实卓著,所以后来分的财物和大城最多。而他的逾越制度,建天子旌旗种种异事,从与为人与性格来看,似乎都与母亲窦太后与兄长景帝的护爱有着直接的关系。其次,从史家的笔触也能够理出一定的思路来。班固秉承《史记》,文字更动极少,只在传赞部分略有不同评语,基本无甚出入。可见在对待梁孝王的问题上,《史》《汉》所叙角度基本一致。
然而,如果按照后世的史评,似乎因为母、兄的百般呵护而大兴宫室并盛车豪服,以致于传主逾越制度,觊觎帝位,最后郁郁而终。但将梁王的死与帝位觊觎联系在一起,终究显得不伦不类。其实本篇用笔只在叙述汉家前期家庭内部生活,所表达的看法也是基于人伦母子与友与手足之情,而他的悲剧恰恰是因为帝位弄人。
梁王觊觎帝位,应该说是不准确的。因为他究竟没有作出叛乱朝廷的举动,但事件涉及继承的问题,所以便显得复杂起来。文中很生动地记叙了景帝与梁王一次饮酒时的情形,颇有意思。“上未置太子,与孝王宴饮,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景帝“从容”而言,显然不是酒醉。所谓“虽知非至言”,乃是还没有最后的承诺的说法,但究竟出自皇帝之口,所以梁孝王窃喜,而喜欢他的母亲也窃喜。但朝臣的介入,使整个事情变得复杂化了,终于演化了梁王行刺的这样不冷静恼怒之举。这一举动,与其说是对抗朝廷,还不如说是对朝臣干涉的报复。但谋刺本身已经触及了帝国的法律,导致了朝廷的查办,于是出现了兄弟之间无法弥合的创伤,并导致孝顺的梁王也不能承欢太后膝下了,最后郁郁而终。
对于这一事件,文中作了较为细致的叙述。应当说,在皇位问题上,梁王其实并无多大的野心,他对于不能入朝侍奉自己的母亲,而又终日处于因为谋刺之事而处在惶惶不安之中,最后导致了他的死亡。而导致对这一历史文本误解的,可能是由于文本讲究藏露之法。作品在写梁王抗拒七国之乱时的文字很俭省,而于乱后天下平定,将梁王的奢靡的生活作了尽情地展露。似乎给人的感觉是,梁王倒有很大的企图与野心。所以文章最后还特地作了补充说明:“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虽然梁国富裕可敌汉朝,也大造了很多武器装备,但究竟没有叛乱。在整个的梁王事件之中,朝臣爰盎等实际上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所以《汉书》述意史迁而未及褚氏补记之景帝不宜、梁王违制种种议论。因为一切皆窦太后家事,而后世杜太后导演宋太祖禅位兄弟、使皇位轮流也未见其谬。因而以史参史,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
关键是,景帝与孝王都有出自仁爱的思想、孝顺慈母的心灵。而太后虽母爱无私、参预立废、制造少子建天子旌旗之异事,但究竟不敌政治之冷酷,所以史迁与史班,对孝王所谓越制只掩以“汉家隆盛”云云。
作者:吴礼明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