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专家:红山玉猪龙与西辽河先民崇拜野猪密切相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红山文化展品“玉猪龙”。新华社 汪永基/摄
 
中新社呼伦贝尔7月5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在呼伦贝尔举行的“海峡两岸三地2010海拉尔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上表示,红山文化时期玉猪龙的出现,与西辽河地区自距今8000年左右兴隆洼先民崇拜野猪的习俗密切相关,也对夏商周三代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刘国祥在论坛上发表题为《红山文化三种典型玉器的造型特征与内涵分析》的演讲时称,红山文化三种典型玉器包括勾形玉器、箍形器和玉猪龙,勾云形玉器造型独特,寓意深刻,应属于红山文化第一重玉;箍形器均呈筒状、斜口、无底造型,其并非通常所认为的束发用具,而应是贯通天地的祭祀用具;玉猪龙则与西辽河地区兴隆洼先民崇拜野猪的习俗密切相关,也对夏商周三代玉龙造型产生直接影响。

    他还提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95%以上都是墓主人生前使用过的实用器随葬,其使用痕可以作这类玉器考古鉴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王仁湘研究员在论坛上将文物考古界对陶寺文化“兽面”玉牌的共识进行重新解读后指出,“兽面”玉牌实际上表现的是“双鸟”而不是“兽面”。他说,“双鸟作为一种艺术图像,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河姆渡文化,在现代陕北剪纸中流行的“抓髻娃娃”主题,恰也是这种艺术传统的承袭。”

    “中国玉文化博大精深,文献中孔子论玉有"十一德",管子论玉有"九德",荀子论玉有"七德",汉代儒家多有"贵玉"思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归纳为玉有"五德说"。”年逾八旬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卢兆荫研究员表示,尊重历史,推陈出新,爱护民族文化遗产,不断开拓玉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是对“玉德”最好的诠释。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