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唐代大将军长眠庆阳千余年 甘肃合水发现唐古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西安商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昨日,西部商报记者从合水县博物馆获悉,该县文物部门在肖咀乡发现一处唐代古墓,从墓志铭所载的内容判断,墓主人为大唐右监门卫将军魏哲,墓中出土的文物不多。古墓是如何发现的?唐代大将军为何会葬于庆阳?本应厚葬的将军,为何墓中出土文物较少,究竟是节俭墓葬,是曾遭遇了盗墓贼的洗劫?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西部商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发掘经过:村民建房意外发现  



    据了解,这处唐代古墓葬最初是由合水县肖咀乡村民在修建房屋时发现的,村民在打地基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洞口,随着进一步的深入挖掘,发现是一座古墓,村民当即将此事向该县文物部门进行了反映。随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会同合水县博物馆专业人员共同进行发掘。  



    合水县博物馆馆长贾延廉介绍,经现场发掘查看,专家在墓室门口发现了《大唐右监门卫将军魏哲墓志铭并序》一方,上面共刻有949个字,与旧唐书收集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所著的《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对比后,两处文字记载内容一致,断定墓主人为唐右将军魏哲。  



    进入墓道后,专家发现墓葬为竖穴砖箍墓。斜坡型甬道长16.74米。共有三口天井,分别深约11米、9米、7米;进入墓室的墓道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墓道为竖长方形土洞,后部墓道则用青砖砌成。墓室为正方形,由砖砌成,西侧置放棺床,长3.2米,宽1.8米,魏哲与马、王两夫人同葬一室一床。  



    墓中出土:器物较少保存完整  



    唐代大将军为何会葬于庆阳合水县?贾延廉表示,根据墓志铭及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等史料考证,公元669年,魏哲病逝于安东都护府(今朝鲜平壤),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迁葬于宁州襄乐县之平原(今合水县肖咀乡)。据考证,庆阳是魏哲的故乡,基于落叶归根的初衷,魏哲病逝于朝鲜平壤后,被迁到故乡庆阳安葬。贾延廉介绍,在墓中发现了彩色壁画14幅,同时还出土了墓志铭、陶罐、彩色陶俑,瑞兽葡萄纹铜镜、彩色琉璃制品、银簪等文物。从墓主人的身份来看,出土的文物并不算多。“从朝鲜迁到合水,中间路途遥远,并没有多少器物带来,据专家判断,这是该墓葬出土文物少的主要原因。”  



    贾延廉表示,尽管出土文物较少,但该墓葬时代久远,保存完整,没有遭遇过盗墓,这对研究初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官制、姓氏、丧葬习俗等有重要价值,属我省境内发现的少有的唐代古墓之一。  



    墓主其人:能征善战建功业  



    “尹翁归之茂实,道光文武;杜元凯之英声,材兼将相。”古墓中出土的《大唐右监门卫将军魏哲墓志铭并序》,简要记录了墓主人的一生。魏哲生逢乱世,文韬武略,有将相之才。南征北战,无论穷达都不改做人本色。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步升对《大唐右监门卫将军魏哲墓志铭并序》作了解读,从墓志铭所载内容来看,魏哲其人,生于士大夫之家,从小志向高远,熟读经书,尤其留心兵法战策。长大后,随唐太宗四处征战,军功卓著,但由于太宗时期,名臣良将云集,魏哲虽文武兼备,却声名不显。  



    “公扬旌马窟,按剑龙堆,一战而扫天山,再举而穷地络。”后来,唐高宗即位,魏哲率军出征西北,一战而平定天山一带,后又随军东征辽东,因功出任安东都护,并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在任上去世,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与夫人马氏、王氏的骸骨一起迁葬故乡宁州襄乐县。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