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传统,仅有“形式穿越”远远不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文汇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童薇菁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某地一高中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每天清晨5:00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不少学生对此怨声载道。该校校长回应确有其事,“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传统。”就在不久前,某地某民办中学也要求学生集体向父母行跪拜之礼。两起“跪拜事件”随即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认为,让孩子通过仪式感的方式来体会孝道、体会传统文化,这种做法值得仿效。但更多人质疑,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不该流于表面。穿着古人的衣服,恢复千年前的礼教规范,仅是传统文化的形式“穿越”,孝文化、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表达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当下生活之中。
  举办仪式的确能让人对传统文化有形象认识,而学生的集体参与,也能让参与者和旁观者加深印象,心生敬畏,获得思考。但是着汉服、跪拜叩首、膝行……这些礼节却早已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搞形式“穿越”,未免有形式大于内容的作秀嫌疑。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孝敬节”、“尊师节”却层出不穷,动辄“复刻”古人的礼仪规范来“管教”今天的孩子。然而,穿上唐装汉服,就一定能承载传统的人文情怀?行跪拜礼,就一定是孝敬、尊重的一种表达?
  有学者对学生在大庭广众下集体下跪并不认可,认为尊师或尊长应当考虑时代背景,相互尊重是将心比心的理解和沟通,而不是依靠类似搞活动、作秀的方式,来强行推广所谓磕头、膝行这样的礼教。也有社会心理学者表示,如果违背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下跪磕头,很有可能事与愿违,让孩子因为压迫感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 
  孩子对父母的爱、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可以用多元的方式表达,但不是这种被要求下跪的方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细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引导,与其对“形式”照搬照抄,不如多想想如何让年轻人理解孝文化和家文化。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