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2010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商代原始瓷窑址群首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南澳一号考古

人民网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杨雪梅)已经连续举办10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为公众盘点了2010年的中国考古新发现。虽然没有了去年六大考古发现发布时由于曹操墓而引发的围观,今年六项各具特点的考古发现因其学术性而得到专家的一致推荐。它们是浙江东苕溪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广东汕头市“南澳一号”明代沉船。

    一、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

    报告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博士郑建明
    
    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当地文物部门对商代原始瓷窑址进行调查,共发现窑址20多处,集中于德清龙胜片区与湖州青山片区。当年3至12月,对青山片区的南山商代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揭露窑炉遗迹3条、灰坑2个,并出土大量原始瓷器。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际根

    此次发掘表明,南山窑址是目前已发掘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是探索瓷器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此次发现的独立于遗址而存在的商代大规模窑址群,持续时间长,贯穿整个商代,地层叠压关系明确,可基本建立完整的原始瓷编年,也有助于建立本区域内更加详细的商代文化学编年。

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文物

    二、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报告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尧亭

    大河口墓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2009年至今对墓地进行的大面积发掘已揭露面积15000余平方米,发现墓葬615座,车马坑22座。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口小底大。从埋葬习俗看,大河口墓地与山西绛县的横水墓地相似,车马坑的布局与山西曲沃的天马、曲村墓地相似大中型墓葬随葬器物多为青铜器,小型墓葬则多为陶器,还有玉器、漆器、锡器和少量的金器。青铜器多有铭文。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巍

    该墓地是西周封国墓地考古的重要收获。铜器铭文中的“霸伯”是其最高权力拥有者,“霸”是国名但不见于传世的文献记载,但铭文显示它与晋、燕等国都有往来。这个墓地的商、周文化因素均比较明显,自身特色也很鲜明。出土众多的遗物对于研究那时的器用制度具有重要作用。也为研究晋南地区的封国和与晋国的关系以及西周当时的分封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三、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

    报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

    为解决苏州市木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古城址的时代、布局等学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这里的秦遗址进行了综合发掘。在胥口镇新锋村发现了城墙、河道等遗迹,在河道淤积层内发现了东周时期的高等级建筑材料瓦,河道底部淤泥出土物包括印纹陶片、瓦片、铜镞,显示其使用时期为春秋晚期。尤其值得关注的南北两城墙之间的距离达6700多米,说明这是个很大的中心性遗址。

    点评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

    以往在苏州一带发现大量各种等级的石室土墩墓、土墩墓、玉器窑藏、一般遗址等,但并未见与之相对应的中心性遗址,本次考古发现显示,在苏州西南部山区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存在大型中心性遗址,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有可能是当时的吴国的都城之一。以该中心性城址为核心,各种等级的遗址、墓葬等,构成了较完整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对理解苏州地区东周时期的各种遗存现象和重构当时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基点。

    四、新疆鄯善县吐峪沟石窟寺遗址

    报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

    吐峪沟石窟是新疆东部最早开凿的佛教石窟遗址群,是研究佛教石窟寺艺术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关键节点。为配合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危岩加固工程,对这一遗址又进行了考古挖掘。新发现的沟东、沟西两区均为以中心柱窟为中心的窟群组合,层楼式的布局,包括礼拜窟、禅窟、僧房窟,而三面壁均有壁画,风格与河西、于阗等地明显不同,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壁画题材也是前所未见。更为重要的是还出土了大量的文书残片,包括多种文字,有佛经写本、世俗文书和古书注本等。

    点评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林梅村

    此次发现的包括17种文字和24种语言的几千卷文书、上千幅的壁画可以让我们从世界文明的角度好好看待西域的文化,足够我们研究个十年八年的。初步推断洞窟开凿于公元5世纪,这对于研究吐峪沟石窟群年代及洞窟开凿的先后次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大量的文书残片中字体风格最早的文书,可早到公元4、5世纪,这为研究吐鲁番地区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古代语言等提供了新资料。

一个神秘的土司王朝正在浮出水面

    五、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

    报告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

    该遗址位于湖南永顺县城以东20公里的灵溪河畔,为历史上永顺土司数百年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湘鄂渝黔土家族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情况最好的土司城址。2010年5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三次对老司城遗址进行发掘,基本上明确了城址各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城址总面积25万平方米,宫殿区与衙署区位于中心,周围分布街道区、宗教区、墓葬区和休闲区。在城址内的河流两端有用于军事卫护的城堡。根据目前的考古,可以将城址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包含明代早期的青花瓷片,而第四期的上限可至清朝雍正六处的改土归流,老司城作为司治从此废弃。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

    通过对其核心区域的专题调查,已发现土司时期的烽火台、军事关卡、土司庄园、古墓群、宗教遗址、石刻题铭60多处,对永顺老司城相关遗址的内涵和空间分布有了更全面认识。遗址内城市分区明确,功能齐全,充分反映了永顺土司的历史图景,是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复原土司社会内部结构和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实物案例。在老司城东南郊发现的明代永顺土司的王室墓地,堪称明代土司陵墓的精品。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是研究土司社会的珍贵资料。

    六、广东汕头市“南澳Ⅰ号”明代沉船

    报告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崔勇

    “南澳Ⅰ号”位于广东省南澳县东南三点金海域的岛屿和半潮礁之间。2010年4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开始对“南澳Ⅰ号”沉船进行发掘,目前初步完成沉船主体的测量和水下摄像、摄影、绘图工作,根据发掘结果,船体纵向长约27米,最宽的隔舱长7.5米,已确认的货舱达15个。其中多个舱的外舷有堆积较浅的大量文物遗存,说明船体有可能发生过断裂。沉船货物以瓷器为主,考古人员清理出了大量的陶瓷器、金属器,共出水文物万余件。其中比较特别的文物有青花开光五彩花卉纹碗、青花底款刻暗花白瓷碗、金属戒指、锡壶、木秤杆等等。

    点评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张威

    中国的水下考古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步飞快,目前所达到的水平也非常高。从“南澳Ⅰ号”出水陶瓷器的胎质、釉色、器形、青花图案纹饰风格及烧造工艺等方面判断,其年代为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年间,来源可能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窑产品,窑口可能包括江西景德镇民窑、福建漳州窑及粤东梅州大埔和潮州饶平等地民窑。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