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人际社交 » 访谈大观园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江晓原:碎片化阅读如“毒瘾” 严肃阅读更有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晶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江晓原与深圳读书月渊源不浅。他多年担任深圳读书月重量级活动“年度十大好书”的评委,也数次来深担任读书月论坛的演讲嘉宾。当他听闻深圳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以后,认为这是对深圳在推广培养全民优良阅读习惯上的重要肯定。同时,他也希望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人们能抵抗住碎片化阅读的诱惑和侵害,将更多时间用于严肃阅读上。晶报记者 李海若  
  坚持“三不”原则
  坚守严肃阅读
  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用智能手机,十几年来江晓原一直过着这样的日子。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这简直难以想象。“我并未觉得与时代脱节,我对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很满意,我与外界交流也没有任何沟通障碍啊!”江晓原如是对记者说。
  这位对阅读如此“挑剔”的学者,对于深圳读书月则是赞许有加。“深圳读书月能坚持举办14年非常难得,而且商业味较淡。经过这些年的累积,在出版界和读者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其它城市也在学深圳,但是同样的模式很难再有大的突破和超越。”江晓原说。
  在读书月的系列活动中,江晓原表示,他对全国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印象尤其深刻。“在学者评审这一环节,能保证不受商业资本的干扰,更是难能可贵。”
  让江晓原忧心的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阅读却越来越式微。尤其是年轻人,醉心于移动终端阅读方式,被大量无聊的信息所淹没,从而挤占了严肃阅读的时间。“我现在担忧的还不是用什么样的工具阅读,关键是读不读、读什么。”江晓原坦言。“时下移动终端的竞争异常激烈,背后常隐藏着商业动机,会引诱读者去关注大量低级趣味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前没有这些电子阅读工具时,严肃阅读的时间还能相对长些。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
  他分析说,虽然网络上也能接触到高雅的内容,但是商业化主动推送到人们面前的并不是这些内容,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没有精力再去作深入、严肃的阅读。
  碎片化阅读如“毒瘾”
  危害很大
  江晓原举了个例子,最近有机构对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做了一项调查,调查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很多学生到图书馆后,先打开微信、QQ,和众亲友打一遍招呼,说上一堆无聊的废话,再上网浏览一圈新闻,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危害是很大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称号颁给深圳,想必不会是因为深圳推崇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一定是对深圳推动培养全民良好的阅读习惯而给予的嘉奖。”江晓原说。
  “不进行严肃阅读的人其实是受害的,但是很多人受害了而不自知,仍然沉溺于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以为是跟上了时代潮流,无比享受,这种沉迷与上瘾形同吸毒。”江晓原对此很是忧虑。
  在出版圈内,江晓原的这些想法很容易得到共鸣,但是,他的文章在博客中发表后遭致很多年轻人的反对。“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信息越多越好,他们以为获得越多的信息是他们的权利,得到越多就越幸福。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很多人以为信息天生就是好的,这也几乎成为一个默认的事实,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很多信息不知道比知道要好。”江晓原认为,读书是一个办法,可以相对规避信息泛滥带来的危害。
  抵制诱惑
  让时间变成自己的
  “时间就像金钱一样,必须要花掉,时间会流逝,你不用都不行。问题是,实际上各种各样的人都在争夺你的时间,怎样让时间变成自己的,就要抵制各种诱惑,不要被移动终端、互联网牵着鼻子走。”江晓原说。
  在江晓原身边,也有不少人和他一样尊崇着“三不”原则。除了要收取邮件和发送信息而上网,江晓原家的电脑长期是处于断网状态。江晓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纸质书。“相对而言,纸质书和报纸比互联网更严肃、可靠。”从这些渠道,江晓原觉得他所获得的信息已经足够让他了解这个世界了。
  江晓原也并不回避电子媒介对纸质媒介的冲击,“如果有一天,纸质书或报纸消亡了,也许就回到蛮荒时代了,那也不用看新闻了。”他说,半个世纪前,在互联网还并不兴盛的时候,西方早就对电视的出现进行过批判性思考,反思新闻对我们的意义。代表作品有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新闻对大部分人是毫无意义的。”
  “时下移动终端的竞争异常激烈,背后常隐藏着商业动机,会引诱读者去关注大量低级趣味的、碎片化的信息。虽然网络上也能接触到高雅的内容,但是商业化主动推送到人们面前的并不是这些内容。
  很多人有个误区,认为信息越多越好。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很多人以为信息天生就是好的,这也几乎成为一个默认的事实,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很多信息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江晓原
  著名科学史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出任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之首任系主任至今。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
  GDC国际评委在深图开讲
  晶报讯(记者 李海若)近日,作为深圳读书月系列活动之一的GDC国际评委讲座在深圳图书馆举行。该活动由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主办,讲座围绕本届GDC的十三个关键词展开。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设计爱好者聆听了本次讲座。
  本次演讲嘉宾包括来自台北的聂永真、来自香港的林欣杰、来自北京的刘峰,深圳平面设计协会黄扬、张达利、赵清,以及来自悉尼的Jason Little。演讲嘉宾们通过精心准备的创意案例,与在场观众分享了他们的设计理念和实战经验。
  从林宥嘉唱片着手,聂永真的演讲从现代设计从业者角度出发,赢得现场观众的共鸣。他说:“即便唱片萎靡,但是我们尽量把唱片包装做到最好,因为它会影响到歌手的气质、质感跟定位。所以,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新媒体创作=能量转换?》为题,林欣杰深入浅出地对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我自己其实在不停地从一个能量转换到另外一个能量,包括我现在的艺术作品对艺术和设计没有太分开,而是处在艺术和设计之间。对于新媒体的创作,也应该是手法大于技术层面,简而言之也就是‘能量转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