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学子论文:“绿色收视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第一,都注重选题的特色。品位较高的节目往往被称为“阳春白雪”,但追求“绿色收视率”要做到的就是把它变成大众也能接受和喜爱的文化产品,多数观众会认为看电视主要是为了娱乐和消遣。即使有的观众志在通过荧屏了解较深奥的理论世界,他们也是期待“愉快的接触”与“舒畅的吸收”。选题虽说以相对高深、优雅为特色,但更应在“实”字上下功夫。选题是节目的活水源头,选题自身的价值和选题的可操作性,决定着节目的质量。[3]好的选题要集思想性、趣味性、贴近性、和时效性于一身。诸如凤凰卫视抗战纪念时推出的台湾原住民专题、央视《百家讲坛》2004年的《从雅典到北京2008》等,都从多方面了解观众的需求,选择与人们密切相关的话题作为节目切入点,选题之中见功夫。

第二,挖掘软硬件潜力,提升可视性 。首先谈软件,这里指的是人,如何把才高八斗的文学家、艺术家或者科学家变成演说家、评论家和电视表演艺术家,这是电视制作人要花工夫去研究的。无论是主持人、主讲人或是表演节目的演员,都应该注意在镜头面前化高雅为通俗,尽量去接近观众,这个时候,节目才有了被观众认可的基础 。

另一个是硬件,即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突出“电视化”特色。电视具有庞大的信息含量,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灵活的镜头语言、音响效果和表达方态。

与庸俗化的娱乐性节目相比,追求“绿色”的高品位电视节目显然在感官刺激、视觉挑逗等方面略逊一筹。为弥补这一点,电视人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找到感性与理性的契合点,达到直观、丰富、清晰、亲切的传播效果。在具体操作中,电脑软件、多媒体制作、图文电视及多维动画等先进技术手段都应充分为其服务。理性的内容,感性的包装,人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看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余秋雨先生在陕西电视台《开坛·序》中说:“电视和学理的进一步磨合,流行和高雅的进一步相融,传播和思考的进一步结盟”,这是对电视讲座型栏目的概括和希冀,也一样是所有“绿色”节目搭乘收视率快车的必由之路。

第三,要注重品牌建设。回忆过去科普类或文化类的节目,我们的脑海中除了那么几个主持人坐在那说教或者几首歌几支舞以外,似乎再也留不下多少更深的印象。形不成自己的品牌,就不能在观众心里形成长期影响,更谈不上稳定的收视率了。以《百家讲坛》为例,它连续推出《老北京历史文化》、《紫禁城风云之清十二帝疑案》、《正说三国人物》等几个系列节目,连播几期后即有较大反响,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收视效果。现在,《百家讲坛》已经成为央视十套的黄金品牌,其旗下的《古典文学名著》等专题都已成为老百姓的热门看点。不光是电视节目,电视台自身也要注重品牌塑造,在2005年第8期的《商业周刊》(亚洲版)中,首次出现了中央电视台的形象广告,广告语是“Everybody’s watching CCTV”(有目共睹)。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夏洪波说:“我们相信品牌的力量。” [4]

双重评估:兼顾“叫好”与“叫座”


作为全球公共广播系统的典范BBC在电视出现之后探索使用“欣赏指数”进行“定质研究”。所谓“欣赏指数”是由“独立广播局’,与“受众研究委员会”研发的节目质量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于BBC节目定质研究.同时使用“兴趣”和“享受”两个维度进行节目评估。90年代以后.“欣赏指数”进一步修改成0到100分的量表工具。也就是请受访者依自己对节目的欣赏程度由0至100分给分。香港在1991年正式借鉴BBC的做法.委托独立机构进行“欣赏指数”调查,并成立一个由电视台、学术界和广告界人十组成的“电视节目欣赏指数调查顾问团”,负责制定问卷内容、调查方法和节目范围、确保调查的公平性和可靠性。[5]

当然,“欣赏指数”和“收视率”并不是两种互相替代的指标。“欣赏指数”是偏向节目素质的衡量。“收视率”则更侧重于衡量收看节目的观众数量。高收视率的节目并不必然就是庸俗的、劣质的,低收视率的节目也未必就是出色的、高质量的。而且“欣赏指数’,和“收视率”会受到节目类型、受众素质和收视习惯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绿色收视率”在实际意义上体现出了对“欣赏指数”和“收视率”两种评估标准的双重尊重,在树立收视率准绳的同时兼顾了“欣赏指数”的要求,而在先进文化、高雅艺术的要求上又有所超越,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汇入了更多科学与理性,让那些有责任意识、有事业心的电视制作人在当前电视发展的乱象中保持一份清醒。中国电视如何才能既叫好又叫座,如何才能建设起独立于西方之外的先进的社会主义电视文化,或许摸索中的电视人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

注 释:

[1] 季为民、聂双:《收视率的市场含义与电视的文化追求》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4

[2] 张    晶:《审美文化众的国学内涵》载于《现代传播》2005.5

[3] 石长顺著:《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第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4] 王    晶:《电视台也要塑造品牌》载于《经济观察报》,2005.9.19

[5] 倪燕,赵曙光:《西方公共电视的节目评估:收视率悖论》载于《国际新闻界》。2004.2参考

文献:

[1] 石长顺著:《当代电视实务教程》,第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2]  苗  棣著:《电视文化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3] 李  瑾:  《思辨电视艺术审美化》载于《现代传播》2005.1

作者:肖志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