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奉天承运”碑刻被用于盖茅坑 44年前从墓中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刻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石碑被用来盖田间的粪坑 重庆晚报记者 冉文 摄
昨日,63岁的陈雨合在荒山采草药,目光突被地面吸引,良久没挪开。
他不是看到罕见药材,而是被草丛中盖在废弃茅坑上的一块硕大石碑吸引,上书“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资父事君臣……”等文字。
“难道刻的是圣旨?”文化不高的老陈萌生这种猜测后,又觉得不像:电视上,念圣旨的开头都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制曰”又是什么?他百思不解,就拨打重庆晚报24小时新闻热线966988,希望替他解惑。
“皇帝制曰”石碑盖在茅坑上
老陈是渝北区翠云街道的人,石碑位于紧邻翠云的悦来镇柑子村1社。他闲来无事,常在周边荒坡采草药,换些酒钱。
昨下午,他带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现场。这里,杂草丛生,一棵茂盛的桑树几乎把石碑遮完。它颜色灰白、紧密的石质跟当地常见石头迥异。刻在上面的文字每个鸡蛋大小,清晰可辨。
除“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等文字外,还有“封尔为奉直大夫”等字样,落款是“同治六年”。这里,同样大小、材质一样的石碑还有一块,它跟刻字石碑并排,盖在茅坑上方。它背面朝天,向下的正面同样刻有文字。
几经周折,我们在距此不远处的村民潘云福家找到卷尺。经丈量,每块碑宽1.1米、长1.9米,厚约10厘米。
石碑是44年前从墓中抬来的
潘云福今年69岁,他对这两块石碑记忆深刻。
1967年,当地成立生产队,包括他在内的16条大汉,花半天时间、喊着号子,从当地人称为戴家大坟的坟墓,把石碑抬到现在的茅坑前。从日出到日落,两块石碑终于运拢,用途是把石碑当茅坑的盖板,防止降雨后肥料溢出。
按老潘说法,每块碑至少1吨重。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石材是仅在江边或溪沟里才能找到、异常坚硬的峡石,而戴家在100多年前出过朝廷官员。
当地63岁的农妇朱华琼讲,抬石碑那年,她正巧耍朋友。在那个年代,戴家后人不敢站出来阻止。她还说,距戴家大坟不远处是戴家另一座坟,当年出土了约20厘米长的金刀、玉石雕琢的鱼等器物。
专家:若属文物将实施保护
昨日,市文物考古所专家详细了解了记者采访到的内容后介绍,同治六年是1867年的清朝时期。《大清会典》记载,“凡朝廷德音下逮,宣示百官曰制。”换句话讲,所有诏、敕、谕等诏令文书,凡冠天子之言的,都叫“制辞”———开篇都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的话。
专家还说,同治六年迄今144年,当时,现在的悦来镇应该属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制曰”为啥刻在石碑上?需实地查勘后,才能解开相关谜团。
考古专家表示,若对石碑岩层分析表明其产自同治年间,必是文物,将尽快实施保护。
(重庆晚报首席记者 黄艳春 实习生 唐涛)
“皇帝诏曰”
与“皇帝制曰”
据了解,市民熟知的“皇帝诏曰”与“皇帝制曰”的区别是:诏曰指圣旨,颁布的内容是人或事;制曰的范畴更广(包括圣旨),主要内容指天子颁布的某项制度,适用场合多在大型典礼时,传递对象仅限文武百官。如,清代金榜、诰命、敕命等皆有制辞。奉直大夫在清朝属文官,官位五品。
另悉,1912年,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制(诏)曰”的历史宣告结束。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