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文说文话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童书阅读,从父母读懂孩子开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昨天,当当网发布了一份“童书阅读报告”。数据显示,今年1—5月,当当网累计售出童书7500万册,占据着中国童书市场近40%的市场份额。没想到,书虽然多了,却让不少家长陷入了“选择恐惧症”。拿着手机,翻着一屏又一屏的图书选购界面,刚刚生了“二胎”的王琦就很头疼,“这两天各个图书商城的童书都打五折,我就想着给孩子囤点书。但之前按照畅销榜、经典榜买了不少,好多孩子都不爱看。对我来说,买书就像碰点子吃糖,头疼!”
  浩瀚书海,像南京家长王琦一样头疼的不在少数。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干了半辈子图书编审的薛屹峰今年刚刚正式退休,他对记者说,“对很多父母来说,他们可能没时间或者说也没兴趣了解童书,要么就是一味选名著、找经典,要么就是迷信榜单,哪个排名高买哪个,或者就是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只要是给小孩看的就行,不会对内容有太多要求。”在薛屹峰看来,这些都是家长选购童书应该避开的“雷区”。他说,“为孩子选书,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这是很见功夫的事情。”
  对此,曾担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的知名作家祁智深以为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童书其实并不简单,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画画书。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认识世界、满足好奇之心的窗口;对家长来说,亲子阅读则是对孩子最好的陪伴。”
  谈到陪伴,薛屹峰说,“为什么有的家长一到为孩子选书就无所适从,恰恰是因为他们对孩子不了解。其实,选书也是一个拉近亲子关系的途径。不管是在实体书店还是在网上商城,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多多沟通。要知道,孩子也是一本书,大人在要求孩子多阅读的同时,也该多抽出点时间,好好读读孩子这本书。”
  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教授和女儿俞非鱼的亲子阅读,则是另一番风景。三四岁起,小丫头就喜欢整天抱着绘本,是个远近闻名的“小书虫”。如今,当小学三年级班里别的孩子还在学拼音之时,非鱼早已习惯看不带拼音的字书了。和记者说这些,余香顺并不是想炫耀女儿的能干,他说,“其实她认字不一定比别人多,只是‘连蒙带猜’,但这样也挺好。孩子读书特别是读文学名著的时候,我觉得家长不应贪大求全,而是要遵循孩子自己的阅读方式,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名著作出片面哪怕可笑的解读。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名著,在孩子心中种下对文学的热爱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作品还让她看到了更加广阔无垠的世界,那里有许多有趣的人和事。”
  在儿童读物中读懂人生,这样的说法似乎超出了一般读者的理解,但著名作家黄蓓佳恰恰是这一论调的支持者。在刚刚闭幕的首届京东文学奖上,黄蓓佳凭借《童眸》摘得年度童书奖。对于什么样的书更适合给孩子看的话题,她对记者说,“我一向都不喜欢把儿童文学写得过于‘儿童’,把小孩子简单地脸谱化,小狗小猫的低幼文学自然有人去写,我只负责挖掘儿童天性中更复杂的一面。”
  从成人文学转型而来,黄蓓佳的作品中往往关注更加广阔的社会面,在人性的刻画上更加用力,更注重时代和历史的真实性。“我对描写‘过去时’这样一个时间维度特别感兴趣,希望用文学的方式把‘从前’很具象地呈现出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家族,家乡,民族和国家。”黄蓓佳说,“希望小孩子不光是从历史书上读到那些朝代更迭的大事件,还能精细入微地将自己代入历史,去体察祖辈们的生活情状,一饭一粥,一颦一笑,那些有声音有温度有呼吸的场景。”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中心”主任陈文瑛做了十多年儿童图书编辑,她对童书读物的优劣有自己的标准,“在贴近生活的同时,儿童文学作品要对现实素材进行取舍。”在她看来,一部以自闭症儿童为素材的校园小说《向日葵中队》就诠释了儿童文学该有的样子:“小说取材于校园生活,讲了一群正常的孩子如何与患有自闭症的同学相处,从歧视他、欺负他转变为无私的帮助和呵护。这样的作品既贴近儿童生活,又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当下的童书市场,适合少年成长时段的阅读少,作品大多偏简单快乐,缺乏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对此,祁智说,“其实,儿童文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需要打开一个认知世界的窗口,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身份认同,这时,有内容、有深度的儿童文学作品,就会成为他们成长中最好的朋友。”董 晨 冯圆芳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