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考古联想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毛家湾百万瓷片研究结果 三大谜团揭晓(组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2005年,1200余箱瓷器碎片在西城区一个工地被市文物研究所发掘出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整理、研究,对这批瓷片进行的研究结果终于在昨天出炉,经过专家考证:此次考古成果丰富了我国瓷器的使用历史中的几大空白。近日,记者采访了文物专家,在了解此次研究重大意义的同时,也为两年前有关这批瓷片身份的诸多谜题揭晓了答案。
●时间:2005年7月25日
●地点: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院
●发现过程:某单位在铺设供暖管道时,发现大量古代瓷片。
●瓷坑面积:南北长7.8米,东西宽5.2米。
●价值:景德镇“紫彩瓷”首见出土实物,磁州窑“红绿彩”使用年限推至明中期。
本报2005年的报道
100万余件瓷片装了9卡车
2005年7月25日,位于西城区前毛家湾1号院的某单位在铺设供暖管道时,发现大量古代瓷片。经市民反映,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西城区文物管理所联合组队进行了考古发掘。
在开挖供暖管道沟过程中,瓷器坑上方的土层已经被完全掘去,暴露出大面积的瓷片,其范围南北长7.8米,东西宽5.2米。瓷片堆积较为凌乱,不同时期的瓷片混杂在一起,没有分层迹象。坑内出土瓷片达100万余片,数量惊人。这批瓷器的搬运过程中,被装进了1200多箱,足足装了9卡车。
如此大量的瓷片为何同埋一坑呢?曾有专家在其出土后即进行分析:毛家湾肯定是一水运码头,或者是个瓷器仓库,从南方运抵北京的瓷器在卸船时发现的残损瓷器肯定会就地砸烂坑埋,这是当时的一种观点。但此观点被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否定——“码头残瓷说”应该为新瓷器,但这里出土的瓷片多为使用器,即多数瓷片均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
毛家湾曾为明朝垃圾场
两年前,100多万片瓷片突然间重见天日,也使一个重大的疑问浮出水面:这批瓷片究竟从何而来?市文物局专家首先排除了这里曾是个窑址的可能,但答案并未因此变得简单,专家们针对这一重大发现列出了3大谜团。时至今日,这些谜团能否破解?近日,记者采访了市文物研究所负责毛家湾瓷器坑研究项目的文物专家李永强。
■谜团一:是不是与漕运有关
当年推测:“最大的可能是和北京历史上的漕运有关。”提出这一猜测的是马未都。他说,北京许多地名都取自当时的功能,比如积水潭当时就有漕运。“毛家湾”因带“湾”字,因此可能是当时外地进京瓷器的一个码头,由于大多民窑瓷器在包装上并没有官窑那么讲究,因此在运输过程中肯定有受损状况,当时的装卸人员有可能将破损的瓷器就近挖坑打碎埋掉。
如今破解:漕运货物不会是旧的
但经过两年的研究,李永强明确地否定了这一说法。“和漕运没有关系。”他说,因为通过鉴别,瓷片有明显的生活痕迹,都是旧的,而漕运主要是运输货物,货物绝无“旧的”的道理,因此推翻了与漕运有关的猜测。
■谜团二:是不是与特定事件有关
当年推测:由于数量巨大,很多专家认为,这些瓷器很可能是在某个朝代中,因为遭遇到某种变故而被打碎并掩埋,甚至也许跟历史上的某个重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今破解:特定事件不可能跨越几个朝代
李永强听到这种推测第一反应是笑起来:“第一眼看到如此多的瓷片,可能大家比较震撼吧,想象力丰富的就把它和历史事件演绎起来,但事实上,我们研究完所有的残片后,得出的结论也许会让持这种想法的人失望——这批瓷片和变故毫无关系。”他继续解释说,如果真的是因为某个事变导致大批瓷器被毁,那么至少应该时间段很短,时代差不了10年。但鉴定结果表明,瓷器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延至宋,元,明代。“总不能说一次变故经历了好几个朝代吧?”
■谜团三:是不是宫女太监的用品
当年推测:由于一些专家所看到的瓷器质量显然高于一般民窑,因此,主张“太监宫女说”的也占了相当比例。“一眼看上去,瓷器中大部分质量高于一般民窑,因此极有可能是当时专门供太监和宫女使用的民窑器物。但由于皇宫里对瓷器的使用有所限制,多采用以旧换新的方法,因此才将这些旧、损瓷器集中在一处销毁。”
如今破解:宫女太监用具不可能锔补
昨天,当记者将这一说法向李永强求证时,他明确表示,这也是一个“不靠谱”的猜测。“其实我们仔细查看就会发现,这次出土的瓷器是旧的,部分还有相当明显的锔补过的痕迹。从历史常识来看,宫女和太监使用的器皿都是统一配给制,不可能拿到外面去找手艺人锔补,所以这一说法也站不住脚。”
■谜题破解:毛家湾曾为明朝垃圾场
三大发现
百万件瓷片梳理中国瓷器史
毛家湾出土瓷片汇聚了唐、宋、元、明时期各主要窑场的产品,有一些珍稀罕见的品种。其中的三大发现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发现1:景德镇紫彩瓷
价值:珍贵瓷器首次出现在考古工作中
“紫彩瓷是在白瓷的面上绘上紫色的颜料,使花纹、纹饰呈现紫色。”李永强介绍说,景德镇所烧制的瓷器中有紫彩瓷,但目前已知的都是传世之物,出土文物尚未见到,毛家湾瓷器坑出土的100多万个瓷片中,就有一批紫彩瓷,修复后约有40多件,其中包括景德镇紫彩瓷,这也是首次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景德镇紫彩瓷。
出土的瓷片中,出自景德镇窑的紫彩、描金白瓷、描金蓝釉瓷器,民窑青花瓷器时代连续性好,从明初历永宣期、“空白期”,一直到明中期,各时期的数量都相当可观,为建立明代早中期民窑瓷器的分期编年体系提供了充分的资料。这些瓷片的消费人群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探讨元、明制瓷格局、景德镇民窑的发展、社会风尚、北京城市经济等问题。
■发现2:龙泉窑瓷片
价值:为了解磁州窑提供新资料
另一大发现是龙泉窑的瓷片,这里发现了一批与传世龙泉官窑特征相同的精细瓷器;集中出土了包括鼓式器座、缸式杯、穿带方形扁壶等首次发现的新器形在内的一批明代磁州窑瓷器,对了解明代磁州窑的釉色品种、器形、烧造工艺、装饰技法提供了新资料。这批资料表明:明代磁州窑的黑绘从元代的釉下变为釉上,红绿彩的最大下限可推至明中期。而此前学术界对于磁州窑红绿彩的使用年代下限均定为明初。
■发现3:瓷片涉及数朝9窑
价值:梳理中国瓷器发展史
在研究中,专家发现毛家湾瓷器坑中的100多万个瓷片涉及景德镇、龙泉窑、钧窑、龙泉务窑、德化窑、定窑以及云南玉溪窑等9处窑口,全部瓷片涉及唐、宋、辽、金、元、明,明中期是全部瓷片的最晚时代,也就是说这一瓷片坑的最晚形成时间为明中期(正德)。
李永强表示,对于毛家湾瓷器坑的研究,可以初步了解元明时期的制瓷格局。在元代,北方的磁州窑系和钧窑系制瓷能力强、生产规模大,虽然产品质量不及南方的景德镇和龙泉窑,但在北方市场上仍占据压倒性优势。而南方的龙泉窑正处于鼎盛时期,和景德镇一起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的制瓷水平。产品除外销和供应南方市场外,还占据着北方中高档消费市场。元代的制瓷格局可概括为诸强并立。
进入明代以后,全国制瓷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北方瓷窑经过元末战争的严重破坏,明初时期瓷业生产基本停歇。钧瓷基本消失,磁州窑元气大伤,定位于中高档瓷器的南方龙泉窑,也因市场狭小、缺乏创新,渐渐式微。而景德镇,在元末已被明政府统辖管治,率先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过来。面对北方瓷器供应市场出现的短暂真空,开始大量生产低档瓷器销往北方,迅速抢占原本属于北方瓷窑的市场。而景德镇原本就拥有雄厚的制瓷基础,除占主导地位的青花瓷外,还能不断地创烧出新品种。经过明初至明中期近100年的发展,景德镇一跃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百万瓷片为何独缺“釉里红”
鉴别完100多万个瓷片,令李永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独独没有“釉里红”?“我们基本上看到了明朝所有的瓷器品种,唯独没有‘釉里红’。”釉里红是明朝一种非常精致名贵的瓷器品种,一般为达官贵人或者皇家专用,然而,在毛家湾这个“明代瓷器宝库”中,却少了它的身影。为什么?李永强坦言,这也是困扰他的一大难题,至今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步的研究。
权威解读
瓷器修复:一个个艰难的拼图
这些被修复的瓷器品类多样、造型异常丰富。可是有谁想到,把那些破碎瓷片拼接成瓷器要花费多大的工夫?有人把瓷器修复比做“拼图”。考古人员在成千上万块瓷器碎片中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然后把众多碎瓷片拼接“黏合”而成一个瓷器,有的是完整的,有的则要“留白”。据李永强介绍,瓷器修复的过程非常复杂。首先要给瓷片做一个外模,也就是“复型”,然后熔蜡,进行翻模,接下来给模具打上石膏(右图中白色的部分),最后进行修整打磨。一套繁琐的工艺下来,才能复原一个瓷器的本来面目。经过修复的瓷器虽然身有裂纹,甚至还有“空白”,但其局部的光泽和整体的形态依然能折射出当年的烧造水平。
中国彩瓷的种类
■釉下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下面为釉下彩。釉下彩的特点是彩色画面不暴露于外界,而处于透明釉的覆盖下,既不会在使用过程中被磨损和腐蚀,又不致有玷污或污染的危害。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高温青瓷釉下彩,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此时虽然青釉及彩色的呈色不太精美,但在工艺上是一个创举。宋代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中首先烧制釉下彩的重要瓷窑之一。
■釉上彩:彩色纹饰呈现在瓷器表面釉的上面为釉上彩。中国传统的釉上彩瓷器,最早是六朝时期的点彩装饰。这种点彩于西晋晚期出现,到东晋时普遍应用。真正在瓷器的釉面上彩绘图案纹饰,是在宋、金时代北方瓷窑中出现的,如定窑的金彩描花,磁州窑的釉上白地黑花、褐花,山西、河南等地的黑釉铁锈花,金代釉上红绿彩、五彩等。还有南方吉州窑的金彩描花。这些宋、金时期南北方釉上彩绘对后来景德镇彩瓷的大量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青花加彩:我国传统名瓷,为彩瓷中的一个大类,属釉下彩。用青花与其他釉上彩结合的彩瓷极为丰富,如青花金彩、青花红彩、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青花五彩、斗彩,青花可与釉上一种到多种色彩相结合装饰瓷器的画面。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构成完整的图案或图画,这类彩瓷称为青花加彩。出现这种彩瓷最早的是明永乐时期的青花金彩,以后又有宣德时期的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成化时期的斗彩,弘治、正德时期还有青花绿彩、青花红绿彩,隆庆、嘉靖、万历时期青花五彩、青花紫彩、青花红黄彩等。清代各朝除继续制作以上一些品种外,还出现了釉里红五彩。
■素三彩:景德镇烧制的一种低温彩釉瓷器。主要特征是器表纹饰不施红彩、显得素净幽雅。我国传统习惯将非红色称为素色,所以“素三彩”是根据我国传统习惯而定名的。一般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色多见、有的加施白色、黑色、孔雀蓝色、金色等等。素三彩不一定施三种色彩,在一种器物上凡没有红彩装饰的多色彩瓷都可称素三彩。从传世品看,明代成化、正德、嘉靖、万历几朝皆有出品。清代康熙素三彩最著名,此外还有光绪仿康熙素三彩等。
■色地彩:景德镇陶工在制瓷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装饰手法制作的一种彩瓷,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色彩为地,再施一种彩为饰,各种色彩互相交错使用形成“一地一彩”的瓷器,如黄地绿彩、绿地紫彩、绿地黄彩、红地黄彩、紫地绿彩等多种色地彩瓷。色地彩瓷亦属低温彩釉瓷器,有的学者将色地彩列入“素三彩”或称“杂彩”。从传世品看,最早色地彩瓷是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黄地绿彩、绿地紫彩。明正德、嘉靖、万历品种繁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色地彩瓷品种。清代各朝继续烧制。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