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五术 » 道思维得 » 嘻嘻熙熙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民俗节会协会会长呼吁:从"吃"节尴尬中解脱出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春节即将来临,今年春节放假起始时间将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同时“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国家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的举措,无疑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既是顺应民心,也是符合时代潮流。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传统节日是以“吃”为主吗?传统节日缺乏让年轻人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及如何使传统节日获得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爱等,这些问题却不是简单放假就可以找到答案的。为此,记者春节前夕采访了刚刚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高峰论坛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节会协会会长霍尚德——— 

  记:您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是什么?
  霍: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彰显着炎黄子孙对真、善、美的诠释与追求。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像西方国家以宗教为主,我们是一个讲求礼义忠孝、娱乐康寿的国度,传统节日代表着我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印记。如果没有了这种根基和印记,我们的文明就会失去一些夺目的绚丽色彩。
  记:有人认为过传统节日就是以吃为主,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这种食文化就是中华节庆文化的内涵吗?
  霍:中国节会文化在当代沦为以吃为主、看不到文化,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近百年以来忽视了节日的内涵,简化了节日的仪式与活动等所造成。说得尖锐一些,就连仅保留的吃,我们也很少去了解它。应该这样讲,饮食文化丰富了中国的节会文化,增加了中国节会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命力,也增强了我们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咱们不是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吗?可是除夕夜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却让我们炎黄子孙普天同食、思乡念亲!
  记:既然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什么我国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却好像越来越弱?
  霍:造成今天传统节日集体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为岁时节日,现代工业化破坏了农耕时代传统节日生存的土壤;第二,由于“反封建”、“破四旧”等人为的原因,传统节日的传承出现了断代;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天伦之乐、以孝为先等都被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取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根基受到了动摇。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问题。试想,如今16岁到50岁的人如果有一半接受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也不会过得越来越淡。
  记: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好像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洋节越来越热衷?
  霍:这个提法本身有问题。首先,就我国的广大地区来说,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并不多;其次,并不是所有洋节都有年轻人热衷于过,而且由于教育的失误和部分年轻人的盲动性,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是这些洋节新鲜、热闹,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还有人在为它们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和宣传提倡。
  记:与外国的节日相比,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否更注重亲情的维系而缺少让年轻人尽情发泄情感和个性的自由?
  霍:孝文化、宗法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国传统节日确实是更注重亲情的维系,但也并不缺少年轻人释放青春活力的内容,比如春节的社火、元宵的灯市、清明的踏青、端午的赛龙舟、七夕的拜姐妹斗巧、重阳的登高等,都是古时候年轻人释放热情地最好时机,只不过现在这些传统活动在萎缩,或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些活动形式而已。
  记:世界各国是如何保护传统节日的?传统节日在全球非物质遗产框架中处于什么地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
  霍:从2001年到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宣布了三批共90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共分为传统音乐、口头传统、传统知识与技巧、文化空间、礼仪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六项。对此我做了粗略的统计,其中与节庆活动相关的包括表演艺术、礼仪民俗在内的就有25项,占总数90项的36%。另外,我们还知道,传统音乐、口头传统、传统知识与工艺技巧的产生与宣传,大都是利用节日庙会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非物质遗产的发生、发展大都是以节会为载体的。由此看来,传统节日已经居于全球非物质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
    记:具体来说振兴传统节日要采取什么方式方法?
  霍:在方法上,我们要从节日的内外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挖掘、还原传统节日的内涵的同时,也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围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在争取传统节日内“回归”的同时,也要争取传统节日的“外延”,把传统节日从目前单一的“吃”节的尴尬处境中解脱出来,恢复其丰富多彩的内容。
  传统节日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属于“易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然会发生变化,这是规律。但是,如果要在今后很长时间过程中不让其核心精神消失,让其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调剂生活、改善人的精神面貌、焕发人的工作热情、促进生产消费和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和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只有我们全社会一起来振兴我们的传统节日,为节日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张宪)春节即将来临,今年春节放假起始时间将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同时“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国家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的举措,无疑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既是顺应民心,也是符合时代潮流。但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传统节日是以“吃”为主吗?传统节日缺乏让年轻人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及如何使传统节日获得年轻人发自内心的喜爱等,这些问题却不是简单放假就可以找到答案的。为此,记者春节前夕采访了刚刚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程高峰论坛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俗节会协会会长霍尚德——— 

  记:您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的是什么?
  霍: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彰显着炎黄子孙对真、善、美的诠释与追求。我国的传统节日不像西方国家以宗教为主,我们是一个讲求礼义忠孝、娱乐康寿的国度,传统节日代表着我们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印记。如果没有了这种根基和印记,我们的文明就会失去一些夺目的绚丽色彩。
  记:有人认为过传统节日就是以吃为主,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这种食文化就是中华节庆文化的内涵吗?
  霍:中国节会文化在当代沦为以吃为主、看不到文化,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近百年以来忽视了节日的内涵,简化了节日的仪式与活动等所造成。说得尖锐一些,就连仅保留的吃,我们也很少去了解它。应该这样讲,饮食文化丰富了中国的节会文化,增加了中国节会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命力,也增强了我们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咱们不是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吗?可是除夕夜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等,却让我们炎黄子孙普天同食、思乡念亲!
  记:既然我们的传统节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什么我国传统节日对人们的吸引力却好像越来越弱?
  霍:造成今天传统节日集体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大部分为岁时节日,现代工业化破坏了农耕时代传统节日生存的土壤;第二,由于“反封建”、“破四旧”等人为的原因,传统节日的传承出现了断代;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天伦之乐、以孝为先等都被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取代,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根基受到了动摇。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问题。试想,如今16岁到50岁的人如果有一半接受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也不会过得越来越淡。
  记: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好像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洋节越来越热衷?
  霍:这个提法本身有问题。首先,就我国的广大地区来说,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并不多;其次,并不是所有洋节都有年轻人热衷于过,而且由于教育的失误和部分年轻人的盲动性,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是这些洋节新鲜、热闹,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而且还有人在为它们大肆进行商业炒作和宣传提倡。
  记:与外国的节日相比,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否更注重亲情的维系而缺少让年轻人尽情发泄情感和个性的自由?
  霍:孝文化、宗法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我国传统节日确实是更注重亲情的维系,但也并不缺少年轻人释放青春活力的内容,比如春节的社火、元宵的灯市、清明的踏青、端午的赛龙舟、七夕的拜姐妹斗巧、重阳的登高等,都是古时候年轻人释放热情地最好时机,只不过现在这些传统活动在萎缩,或很多年轻人不喜欢这些活动形式而已。
  记:世界各国是如何保护传统节日的?传统节日在全球非物质遗产框架中处于什么地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
  霍:从2001年到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宣布了三批共90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中共分为传统音乐、口头传统、传统知识与技巧、文化空间、礼仪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六项。对此我做了粗略的统计,其中与节庆活动相关的包括表演艺术、礼仪民俗在内的就有25项,占总数90项的36%。另外,我们还知道,传统音乐、口头传统、传统知识与工艺技巧的产生与宣传,大都是利用节日庙会进行的。也就是说,这些非物质遗产的发生、发展大都是以节会为载体的。由此看来,传统节日已经居于全球非物质遗产框架的核心地位。
    记:具体来说振兴传统节日要采取什么方式方法?
  霍:在方法上,我们要从节日的内外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挖掘、还原传统节日的内涵的同时,也要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围文化,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在争取传统节日内“回归”的同时,也要争取传统节日的“外延”,把传统节日从目前单一的“吃”节的尴尬处境中解脱出来,恢复其丰富多彩的内容。
  传统节日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也属于“易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然会发生变化,这是规律。但是,如果要在今后很长时间过程中不让其核心精神消失,让其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以及和谐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调剂生活、改善人的精神面貌、焕发人的工作热情、促进生产消费和发展、增强民族自尊和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只有我们全社会一起来振兴我们的传统节日,为节日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张宪)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