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婴童架构 » 一三岁婴幼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吗?该怎么样去和孩子沟_爸爸-儿子-妈妈-孩子-



核心提示: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作为妈妈也是一样。有一天妞妞发脾气大哭,我哄到后来烦躁起来,对她说,“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这简直是出于本能的一句话,那么不假思索就出口了。我马上意识到我不应该这样对她说话,我不喜欢的是她此时的行为,而无论她表现好表现坏我都一样爱她的。我赶忙改口,给她描述了一边事情经过,告诉她我的感受。 事后我想,失去耐心,暴躁,生气,羞愧……这些都是作为妈妈正常的情绪,没有人可以永远平和,但是如果你面对孩子失控了,你起码应该

原题:你跟孩子就不能好好说话吗?该怎么样去和孩子沟通?
词频:妈妈,孩子,爸爸,儿子,情绪,事情,焦虑,拿出来,东西,生气,抱着,的是,奶奶,身上,在我


每个人都会犯错,我们作为妈妈也是一样。有一天妞妞发脾气大哭,我哄到后来烦躁起来,对她说,“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这简直是出于本能的一句话,那么不假思索就出口了。我马上意识到我不应该这样对她说话,我不喜欢的是她此时的行为,而无论她表现好表现坏我都一样爱她的。我赶忙改口,给她描述了一边事情经过,告诉她我的感受。

 

事后我想,失去耐心,暴躁,生气,羞愧……这些都是作为妈妈正常的情绪,没有人可以永远平和,但是如果你面对孩子失控了,你起码应该知道自己做错了,该纠正纠正,该道歉道歉。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超高情商,能说会道,善于交友,或者你仅仅是希望成为他温暖、坚实的后盾,你可能需要学习说话的艺术了。一起来看看这位心理学老师她是如何对孩子说话的,真的很受启发!

昨天坐了趟高铁,回老家与4天没见的儿子团聚,急切又欣喜。

上车的时候有点拥挤,刚坐定,我听见右后方一段母子的对话:

儿子:“妈妈,妈妈……”

妈妈:“别吵,坐下来再说!”

儿子:“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先坐好,听见没?‘妈’起来我就烦死了!”

儿子:“妈妈,妈妈,妈妈……”

妈妈:“再‘妈’,我抽你了!”

我按耐不住回过头去:一个身材粗壮、一身黑衣的妈妈抱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子(和我儿子一般大)坐在我右后方靠近过道的位置上。他们的里面坐着一个胖胖的女孩子,十岁左右,扭着头看窗外,好像妈妈和弟弟的对话和她一点关系都没有。隔着过道,在我位置的正后方,坐着两个孩子的爸爸。爸爸的左边是一个老太太和她的两个外孙。

妈妈操着一口方言,用一种极为不耐烦的语气大声回应儿子。她就像一头愤怒的大象,使劲地跺脚,碾压了儿子随时冒出来的需要。

妈妈:“东西都收好了,你又拿出来干嘛?”

爸爸:“玩具买来就是玩的,就随他吧。”相较于妈妈的中气十足,爸爸的话不管从音量还是气势上明显矮了一大截。

妈妈:“拿出来干嘛?拿出来、拿出来,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有这些东西吗?”

这一轮对话里,儿子、女儿没有出声。

我们学习心理咨询的人,经常挂在嘴上的就是“边界”这个词。但是,这会儿,这个威武的妈妈说的每句话,就像撞在我的心坎上的巨石,让我的心脏在胸腔里砰砰作响。那一刻,我非常担心自己会跳起来叫这个妈妈闭嘴。所以,我只好拿出耳机听音乐、看书以转移注意力。

大约个把小时后,我拿下耳机让耳朵休息一会儿。发现坐在后面的爸爸和抱着儿子的妈妈换了座位。

妈妈:“别拿,那不是你的东西,这么贪吃!”

老太太:“没关系,小孩子嘛!”

妈妈:“你怎么还吃了?这是你的东西吗……你可丢死人了……要被人笑死了……贪吃鬼!”

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这时候,作为妈妈,应该温柔而坚定地让儿子知道:这不是你的东西,不能随手拿来吃;如果你真的很想吃,可以问问奶奶,是不是可以分享给你,征得奶奶同意后,你才可以拿并且跟奶奶说“谢谢”;如果你觉得这个过程很愉快,也可以和奶奶分享自己的东西。

作为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焦虑、羞愧等,以攻击的形式宣泄到孩子身上。你不能承受的,孩子更不能承受。尊重一个孩子,首先要学会好好和他(她)说话。以下是我个人一点粗浅的看法,和大家分享:

01、当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要先看看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样的需要,而不是直接忽视或打压。就以前文这对母子为例:

儿子:“妈妈、妈妈……”

妈妈:“嗯,妈妈在,宝贝有什么事?”

如果孩子说的事情不紧急,可以跟孩子说:“等我们坐下来,宝贝慢慢说给妈妈听吧,现在这里有点拥挤,妈妈可能不能很专心地听你说话。”

如果孩子的需要比较紧急,那就要先处理这个事情了。比如说:“哦,要小便啊,稍微忍一下,等这里的人过去了,妈妈马上带你去。”

02、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哪怕这会儿孩子犯了一个错误,也应该先安抚情绪,抱着他,跟他说:“妈妈知道你有点/生气/懊恼/伤心/害怕……”你所用的词汇越丰富、越精确,你的孩子将来越能识别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待孩子情绪平复以后,再和孩子讨论刚才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难过?是否有哪里做得不合适?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有哪些方式处理(两个人一起去讨论解决的办法,让孩子有胜任感的同时也变得更灵活)。

 

03、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如果父母感受到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烦躁等,尝试着用“第三只眼睛”(旁观者)审视一下自己:我感觉到了什么?这个感觉是哪里来的?孩子带给我的吗,还是今天工作上或者别的事情上引起的?如果不是孩子引起的,但是你又觉得难以扼制,那么做几个深呼吸,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有点烦躁,但这和你无关。妈妈/爸爸先冷静一下。我们待会儿再谈。”选择暂时走开,让家里其他大人来接手孩子。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其他家人在场,而且情绪确实来源于和孩子的互动,那么,也许可以尝试着和孩子说:“妈妈/爸爸对你刚才的做法感到生气/难过/伤心,但是,我想你有你的理由,妈妈/爸爸想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你觉得可以这么做?”在这里,必须要让孩子知道的是,哪怕他们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依然爱他们。爸爸妈妈只是对他们刚才的行为生气。把人和事情区分开来。

04、不必对于孩子某些阶段性的行为过于焦虑,比如挖鼻孔、抠手指、说些带有攻击性的话等,因为很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消退。作为成年人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很大的一个障碍就是,我们往往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孩子时的样子,然后站在成人的角度焦虑、担忧并且过于苛责孩子。因为你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犹如在孩子原本的负面情绪上加了砝码。退一万步说,每个人都是在无数个大小错误中成长起来的。

错误行为发生的时候,只要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比如说:“让别人吃屎是不礼貌的说法。如果是对妈妈刚才的做法感到生气,你可以告诉妈妈。”如果孩子只是觉得这样很好玩,那么可以和孩子讨论,是不是可以玩点别的游戏。

不必过于苛求,有些行为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因为你的过度制止可能会变成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强化,只有在孩子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或别人的时候作必要的提醒,比如:“妈妈/爸爸知道你有时候会抠手指,但是,你要注意一下,尽量不要抠破,否则,会流血、很痛甚至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处理伤口。”孩子也有很多焦虑和攻击性需要表达出来,过度地压制,可能会改头换面,以更糟糕的形式呈现。

当孩子的身上出现某些问题的时候,不能只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要更多地看看,在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在你们的关系里又发生了什么?

生育孩子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养育孩子更是我们的责任。

请一定好好和孩子说话,

包括你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关键词: 儿子 爸爸 妈妈 孩子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