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阿坝)建设成果展在京启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 高凯)5月12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阿坝)建设成果展在北京中华民族园启幕。
  羌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现有羌族人口30多万人,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羌”字就出现在甲古文中,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羌”是zhongguo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民族以羊为图腾。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文化遭到严重破坏。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我国第一个以民族整体文化为保护对象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2日的成果展开幕式上,阿坝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dang组书记、局长陈顺清介绍,实验区的建立,为灾后重建,抢救和保护濒危羌族文化生态提供了重大机遇,对抢救和保护羌族文化生态空间完整性、文化资源丰富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陈顺清称,阿坝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基本范围是:以茂县、汶川、理县为主体,兼及毗邻的松潘县和黑水县共54个乡镇、412个村。保护区面积约14169平方公里,总人口40.13万人,其中羌族人口15.38万人。他表示,在文化部、省文化厅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阿坝州保护区建设成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截止目前,全州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66个、州级410个,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名、省级82名、州级322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32个点、省级6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36个、省级传统村落17个,“藏、羌碉楼与村寨”被列入《zhongguo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此次成果展,汇集了丰富多样的羌族传统文化种类。羌族剪纸、羌笛制作、羌族服饰制作、羌族羊皮鼓、“羌绣”等等,均极具羌族民族特色。(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