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说良渚古城改写中华文明史为时过早(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改写文明史说为时过早 
  尽管良渚文化已经具备国家组织的雏形,并影响着夏、商、周,但还不能判断良渚是个国家。   

  既然有王,有统治者,那是否当时已形成一个国家?
  得知良渚古城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专程从北京赶到杭州瓶窑镇。严文明认为对于古城的意义不能只局限在“城”里,要从整个良渚文化布局来看。
  良渚文化分布主要在长江三角洲,最密集的是环太湖流域,包括余杭良渚这里,还有嘉兴南、上海东、苏州、常州、南京一带。
  再往外,还有扩张区,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苏北部,接近山东,良渚人为了占领这里,曾经打了一仗。再往外,还有影响区,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带。
  严文明认为,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zhongguo,如果没有较高的军事、zhengzhi组织,没有较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建造良渚古城,对于统治如此大势力范围的zhengzhi组织来说,是能够胜任的。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认为,古城规模庞大,而且规划严谨。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机构,更需要长久不懈的努力才能难完成。而且汉字“国”与良渚古城布局有相似之处,所以推断良渚当时应该已经是一个国家了。
  更有专家认为zhongguo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严文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良渚文化已经出现初步的国家组织,但是,目前,尚不是明确回答“良渚是否是一个国家”的时候。
  但是他也认为,良渚文化没有消亡,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继承下来了,并且明显影响着以后的夏、商、周时代,像商周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良渚玉器上的花纹。
  冬天的瓶窑镇阳光温暖。在古城墙遗址不远处的田野里,上千只鸭子在谷子地里寻找着食物。它们以细小的脚掌,轻叩大地。
  良渚古城是如何建造的?当时是什么社会组织形态?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到了何种程度?
  “对良渚古城的考古,一切才刚刚开始。”刘斌说。
  - 链接 构成“文明”的几个要素
  按照雅斯贝尔的定义,“文明”需要具备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文字,金属冶炼术(青铜,铁),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时期除了不具备金属冶炼术,其他的特征都显露端倪。
  良渚时期的文字有了初步雏形。1935年考古学家何天行在良渚发现了一个黑陶盘,上面刻有十几个符号,经过与甲骨文、金文中的符号对照、分析,发现其中7个符号在甲骨文中有同形字,3个在金文中有同形字。 
  良渚遗址工作站站长刘斌研究员指出:“良渚陶器上的刻画符号,都表达了一定的内涵,已经具有文字的性质,在文字的发展历程中,应当处于从原始记事符号到文字产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初期象形文字,在后世的甲骨文中能看到它的影子。” 
  加上现今发现的城池遗址,背后隐藏着一个严密的城市组织。此前随同墓葬还发现了祭祀用的祭台。专家指出良渚至少具备了文明的初步形态。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