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咬文嚼字"总结于丹差错 "庄子何其人"用词不当(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咬文嚼字》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于丹〈庄子〉心得》的《境界有大小》一讲中说:“禅宗有这样一句话,叫做‘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眼睛里要是有事,心中就有事,人就会看得‘三界窄’。三界是什么?前生,此际,来世。只要你眼里的事化不开,心里成天牵挂着,你就会把前生来世、上辈子下辈子都抵押进去。” 
  禅宗是zhongguo的佛教宗派之一。佛教中的“三界”可不是指“前生,此际,来世”。
  《汉语大词典》解释“三界”说:“佛教指众生轮回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zhongguo百科全书•佛教篇》解释“三界”:“佛教术语。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丁福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解释这个术语时说得更详细:“凡死生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
  另据台湾《佛光大辞典》“三界”共有五个义项:(一)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二)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对治道。(三)指色界、无色界、尽界。(四)指法界、心界、众生界。(五)萨满教基本观念之一。主张宇宙分为上、中、下三界。
  其实,佛教中把“前生,此际,来世”称“三生”。《佛光大辞典》释“三生”义为:“指前生、今生、后生。”《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三生”:“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三生有幸”时特别说明道:“佛教称前生、今生和来生为三生。”“三界”和“三生”不能混为一谈。
  屈原故都非“颖都”
    ◆若 木
  战国时,楚国贵族屈原遭奸臣谗害,被楚顷襄王放逐沅湘之间。屈原空有一片赤诚之心,报国无门。当楚国的国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传来,他深陷无力挽救楚国的绝望之中,遂投汨罗江而亡。《于丹〈庄子〉心得》第六讲《谈笑论生死》中曾说到屈原的绝望:“屈原生当战国乱世之中,作为楚王的同姓贵族,作为一个士大夫,当楚国被攻破颖都的时候,当秦将白起把颖都屠城的时候,尽管一个人流落在外,尽管他还有很多国家可以去,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宗庙和自己的国家都已经万劫不复了。”
  “把颖都屠城”是个病句,这里姑且不论;楚国的都城写成“颖都”,更是一个明显差错。
  春秋时,楚文王定都于“郢”,今属湖北荆州市。此地因在纪山之南,故又称纪郢;又因地居楚国南境,还称南郢。自楚昭王起,楚国曾多次迁都。如楚昭王曾迁都鄀(Ruò),楚顷襄王在白起攻破纪郢后曾迁都陈。凡迁都所至,当时都被称为“郢”。虽然楚国的“郢都”地点多有变化,但其称名从未改变,更不曾写作过“颖”。“颖”本义为禾谷外壳所带的芒刺,后引申出聪慧的意思。“颖”读音与“郢”相同,从未用作地名。
  纪郢失陷后,屈原曾创作哀念故国的楚辞名篇《哀郢》。王夫之《楚辞通释》解题时说:“哀故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顷襄之不能效死以拒秦,而亡可待也。”可见,屈原的故都不是“颖都” ,而是“郢都”。
  “杀生”如何“取义”
    ◆蔡靖雯
  《于丹〈庄子〉心得》之六《谈笑论生死》中有这样一段话:
  儒家与道家关于生死的观念,不尽相同。儒家追求“杀生而取义”,而道家强调“不知说生,不知恶死。”两者殊途同归,都是让生命获得价值。
  “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的意思是:不知道喜欢“生”,也不知道害怕“死”。这是庄子所倡导的“忘记生死,顺乎自然”的“生死观”。这种观念究竟是不是与儒家的“生死观”“殊途同归”,这是个哲学问题,笔者不想讨论;我要说的是:儒家追求的真是“杀生而取义”吗?
  对儒家学说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儒家追求的是“舍生而取义”。
  《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放弃;生,生命;义,正义、道义。这段话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后世人们以“舍生取义”泛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这是儒家学派所倡导的道德追求。
  汉语中的“杀生”一词,本义是“宰杀动物”,后来佛家用以指杀害生灵。
  “舍生”是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杀生”是伤害其他生灵的生命,二者意义迥异。强调“仁爱”的儒家显然不会倡导“杀生”,“杀生”也绝对不能“取义”!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