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揭密国家大剧院幕后 49年经历的政治环境变革(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小康》杂志  作者:汀滢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法国机场设计公司总建筑师安德鲁早期提出的两个方案,大家评价不高,他有些灰心,突然失踪了一星期,公司和家里都找不到他。一周后,他回公司了,好像变了个人,络腮胡子,衣衫褴褛。原来这一个礼拜,他开了辆车,满法国乱跑,车到哪他就睡在哪,跑了一圈回来,带来了“水上明珠”的造型,周庆琳回忆说。

  争议中的“水上明珠”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建成后将宛如“一滴晶莹的水珠”,而且他将大剧院向南推到人民大会堂东西中轴线的位置上,将绿地移到北边。在长安街上,要经过人民大会堂才能看到国家大剧院,是天安门和大会堂的陪衬。这个方案得到了许多业内外人士的赞同。国家大剧院建设领导小组决定将此方案连同其他两个优势方案一起向中央推荐。1999年7月22日dang中央zhengzhi局常委会决定,采用安德鲁的方案。

  然而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太空的现代建筑,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一些院士和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个方案。为了慎重起见,国家发改委委托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论证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对这个方案的初步设计进行论证。他们请来了40多位建筑师和技术专家参加,会上争论非常激烈。与会的建筑专家支持和反对这个方案的正好一半对一半;技术专家中大部分支持这个方案;而艺术委员会到会的专家全部支持这个方案。国家发改为再次向dang中央报告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论证结果,获得了中央zhengzhi局的批准。

  “zhengzhi局常委开两次回来研究确定一个工程,大剧院大概是唯一的一个。所以这件事情很隆重、很严肃,也很慎重,不是一个人随意决定的。”万说。

  破七难而剧院成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国内的顶尖专家聚集到了国家大剧院。

  69岁的万嗣铨,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曾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做过亚运会的秘书长,北京申办奥运会的秘书长,世界妇女大会的秘书长。具有丰富的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

  著名作曲家、1985年就任zhongguo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吴祖强,任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工程预算方面专家,第11届亚运会场馆的建设的副总指挥兼计划财务部部长、北京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名誉会长赵宝山,退休后又被工程业主委员会返聘任预算部部长。

  zhongguo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周庆琳任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委员兼规划设计部部长。

  早年毕业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一辈子就做了两个工程(国家图书馆和国家大剧院)金志舜,作舞台设备部部长。

  在施工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设计方与业主的矛盾,业主与施工方的矛盾。

  “比如说我跟建筑师争议最大的事情就是屋顶的防水做法。大剧院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外头有钛金属板做装饰面,它是椭圆球,很难说哪个是房顶,哪个是墙。作为法国建筑师,他用橡胶或者油毡的做法,就必须在橡胶或油毡上打眼,穿透以后才能跟钛金属板固定。这样有两万多块板,要打八万个眼。这是个大难题。而且橡胶、油毡有使用年限,十五年就得更换。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用铝板进行咬合的实验,用铝金属来代替橡胶、油毡,防水效果更好,而且没有15年老化的问题,”万嗣铨回忆说,“在这点上我绝不妥协,我签字,盖成功了算你的功劳,盖砸了,我的责任。建筑师服我,现在很成功。一点都不漏啊。”

  攻克七大技术难题:架起“zhongguo第一大穹顶”;进行超深基础施工;安装钛金属屋面;保证石材国产化;

  快速安全撤离观众的设施建设;控制剧场信号;让四季“春水荡漾”。 

  最终经过6年的施工,攻克了七大难题:国家大剧院落成。

  寻找一条崭新的运营之路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