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收回文化失地 合肥城隍庙“退商还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人民网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记者从合肥市文化部门了解到:“下海多年”的合肥城隍庙日前将古庙内商户全部清退,恢复成过去的群众文化中心,迈出了探索“退商还文”的第一步。 
  按照规划,城隍庙内的花戏楼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后将进行公益演出;城隍庙大殿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用于办展览;大楼东侧的二层楼将成为培训场地,进行兴趣辅导和业务培训。“届时,城隍庙大院将重新恢复文化真身。”合肥市文化馆馆长刘浩表示。
  合肥城隍庙位于安庆路西段,为清代庐州府庙。始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光绪五年(1879年),由李鸿章之弟李鹤章出面募捐续建。20世纪80年代,合肥市以城隍庙为中心,进行综合开发,建设城隍庙市场,开设了1000多家商店。90年代,又耗资3000余万元,拆除部分旧建筑和危房,建成小商品世界。城隍庙逐渐变成合肥市“民营经济的学校,百万富翁的摇篮”。与之相对,城隍庙的文化功能日渐式微。大院内的文化馆虽然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但是早已盛况不再。1995年,文化馆也开始“商进文退”,城隍庙大殿内的门面被整体出租。商贩的入驻,让文化失去了阵地。  
  “现在可好了,希望以后再不要变了!”合肥市庐阳区的越剧票友戎女士高兴地说。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范和生认为,城隍庙“退商还文”,根本原因是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的渴求,“城隍庙的这一举动,无疑给更多的人提供了一个亲近文化的平台。同时,这个平台也能成为民间艺术展示和交流的大平台。”
  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戴健认为:“坚持文化味,并不代表摒弃商业,而应在两者的结合点上做文章,让城隍庙与周边的商业市场形成一个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和谐画面,从而把城隍庙打造成一张合肥市的‘名片’。但是前提是,合理规划、协调开发,政府要扮演主要角色。前期投入也许会比较大、短期盈利也不现实。但是10年后,它也许会成为合肥人民的一笔财富。”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