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余秋雨:青歌赛“救命恩人”(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事件还没有结束。 
  在随后几天的比赛中,有观众发现,余秋雨的点评明显变少,很多点评都以一句“我没什么好说的”结束,与其以往喜欢“借题发挥”的风格大相径庭。《新京报》等媒体更引用知情人的爆料称:导演组为余秋雨的话突然变少“愁白了头”。余不借用发挥来拖延时间,评委们就没有时间打分,工作人员也来不及统计得分。结果,导演组只能把以往一些点评视频拿来重播拖延时间。
  于是,关于余秋雨不满央视,实行“软罢工”的新闻一时铺天盖地。
  事件的高潮出现在团体赛快要结束之时。在3月30日的第十一场团体赛上,余秋雨全程都比较严肃,不做点评的现象比前两日更甚。比赛尾声时,他就一些选手靠死记硬背回答文化素质考题,却并不真正理解题中包含的知识表达了不满:“ 如果这种现象再放任下去,我就失去了每天坐在这里给大家点评的意义,那我就要退出青歌赛,我也会建议组委会取消综合素质问答这个内容。”
  没过几天,有媒体称,余秋雨的助手金克林称余秋雨将退出青歌赛。
  随后,余秋雨在新浪与网友聊天时,就种种传闻做出澄清:“有人说我现在有一点和剧组关系不太好,这个完全是谣言。青歌赛是我每两年的一次大休假,在这个期间我的身体也好了,因为几乎不要动脑筋,也不会有人请你去讲学,也不会叫你写文章。”
  对于“软罢工”之说,余秋雨表示气愤:“我20年前连高校校长都辞了,我哪会软性,我要么就硬性。你们太不了解一个男子汉了!”他还表示自己最近的点评并没有减少,只不过因为题目中“有一些数字、图案,非常简单,没有必要点评 ”。
  “我以为青歌赛最大的亮点、看点就是余秋雨。……听余秋雨的点评,就像是在看优秀的电视脱口秀,却更过瘾,余秋雨高于电视脱口秀主持人,他会让你在得到大量知识信息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享受。”
  一位青歌赛的观众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当然,对余秋雨有所诟病的也不乏其人——“显得有些自以为是、咄咄逼人,某些点评冗长,难脱卖弄之嫌”,这是沪上白领周先生的评价。“但我每次还是忍不住想看看他在点评时又有什么惊人之语。”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心态,不可否认的是,青歌赛的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冲着余秋雨来的。
  根据青歌赛收视率的调查结果:每场余秋雨点评的时候正是收视峰值出现的时候。
  “基于这点,将余秋雨称为青歌赛的‘救命恩人’似乎也并不为过。”文化评论人周黎明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北京某媒体的资深编辑潘采夫在一篇题为《青歌赛看涨,余秋雨跌停》的文章中调侃道,余秋雨为今年青歌赛带来了诸多看点:“口误”的时候,观众要去给余老师挑挑错;“软罢工”的时候,观众要去看学者是怎样消极怠工的;“明年退出 ”说出来的时侯,观众要去看余秋雨的“最后一次”……在选秀成为流行王道的当下,逐年走衰的青歌赛终于靠余秋雨一人之力迎来自己的“牛市”,歪打正着成为一款真正的娱乐选秀节目。
  文章最后感慨:没了余秋雨,青歌赛可怎么活呢?
  就连李双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如果没有余秋雨、徐沛东他们二人的精彩点评,青歌赛就变成了一场纯粹的唱歌比赛,可能会非常平淡。”
  青歌赛的策划人江小鱼则对本刊记者表示,对余秋雨的过分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媒体炒作的结果。“但余秋雨的点评 ,的确消减了青歌赛作为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赛事的严肃性,增强了它的娱乐性。”
  早前在《杨澜访谈录》中,余秋雨曾谈起自己连续担任青歌赛评委的原因:“这样一个几乎是全球最高收视率的节目 ,需要加一点文化话题。我觉得这很有价值,你看这次我借这个机会,偷偷地塞进去一些波普艺术或者波西米亚,这些东西我相信几亿人在听。我没想到用这种方式普及有那么好的效果。”
  由此看来,青歌赛借余秋雨来提高收视率,余秋雨又借青歌赛的高收视率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这何尝不是一种双赢 ?
  为什么是余秋雨
  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前夕,曾传出请李敖担任综合素质评委的消息,本届青歌赛前,关于评委人选的猜测也持续了很长时间。有人甚至在网上给青歌赛开列了一份文化素质评委备选人名单,于丹、易中天甚至赵本山的名字都赫然在目。
  而在青歌赛节目组人员的心目中,文化知识评委则非余秋雨莫属。“青歌赛的综合知识评委,余秋雨教授是最合适的人选。”青歌赛总导演陈雨露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都如是说。青歌赛的总策划秦新民则称,节目组上下都支持余秋雨,“请他当评委就是看中他的学术地位和人气。经过这么多年的点评,余秋雨老师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余秋雨当评委,在周黎明看来“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他认为,当这个评委对余秋雨来说没有什么益处。在青歌赛上讲文化需要的是浅显易懂,而余秋雨的知识水平对青歌赛来说高深了些。而且,点评的度很难把握。说得太浅,人家可能会说你肚子里没货;说得太深,又有卖弄之嫌。
  “余秋雨是传媒时代出现的媒介知识分子,是最典型的文化明星。他的知识结构丰富,语言表达也非常有特色,更有着在电视镜头前高谈阔论的经验,在zhongguo目前还不是特别能找到可以取代他的人。”江小鱼对本刊记者说,“有人曾提议找一些大学教授来充当评委,但在全国数亿双眼睛的注视下,在没有讲稿可以参照的前提下,他们很有可能会失语。”
  对于余秋雨,青歌赛综合文化素质考试命题人陈斌觉得“点评的精彩度很高,语言的凝练和形象化都很到位”,他称自己与余秋雨的合作“亲密无间”。
  而专栏作家米荆玉日前在《余秋雨的评委席:zhongguo最难过的椅子》一文中,点出了余秋雨难以替代的独特性:“在当代知识分子中间,再没有一位具备余秋雨般的独特性。在易中天之前,他抢先促成了古籍故纸与凡夫俗子的和解;在徐霞客之后,他再次启动了行走与文学的蜜月。他兼具启蒙意义、实用性跟权威性,在书房、课堂与央视间来去ziyou。他不是第一个在镜头前放下身段的知识分子,但他是最成功的一位。”
  “余秋雨的评委席,可能是这两个月来zhongguo最难过的椅子之一;不能想象在秋雨先生之后,谁还能持续保暖他屁股下的文化余温。”米荆玉调侃道。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