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善款到账率仅7%“诺而不捐”早成慈善潜规则(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青年周末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企业注册基金会,七八成是运作 
  如果说“诺而少捐”是国内企业捐款时心照不宣的一种“潜规则”,当本报记者的调查更深入时,发现当某些企业成立慈善基金会时,其中也似乎有不少“猫腻”。被称为“zhongguo首善”的陈光标是江苏黄埔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他同时还是江苏省红十字会的副会长。考虑到陈光标同时兼具民营企业老总和慈善机构负责人的双重身份,记者给他打去电话,想了解企业“诺而不捐”的情况有多严重。 
  正在机场的陈光标语速很快:“那些80%是虚假行为,为了公司的运作,利用一些慈善活动的机会,牌子一举,媒体一报道,大家就都知道谁捐了多少,名气也挣够了,但事后就不拿钱出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当采访涉及国内慈善捐款的具体流程时,陈光标透露了一个更让记者吃惊的内幕。
  “现在有很多企业注册基金会,企业家拿出两千万可以在民政部注册成立基金会,拿出八百万能在省内成立。据我所知,这些基金会中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一种运作。我一般都会跟踪了解这些基金会,发现不少基金会刚成立时,会邀请很多媒体来宣传,成立以后就成了空架子。
  “中华慈善总会有民政部门管辖,但是社会上的很多慈善机构不规范,他们汲取社会捐资却不做实事,把那些款项放在银行长利息,不用到需要的地方去。还有一些慈善部门,到处拉慈善捐款,然后吃提成。比如我是企业家,你让我捐了一百万,这里面有十五万算是奖励给你个人的。这是慈善机构内部的一种运作,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违背了慈善的本意。”
  陈光标的这些内幕信息不仅仅来自他个人的慈善经验,据他自己所说,他还暗中进行着慈善监督。“我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慈善调研部,一共6个人。我们在媒体上关注到有关的慈善信息,从暗地里进行调查,查那些举牌承诺要捐多少钱的企业最后会不会捐。这些调研人员会打入承诺捐款企业的内部,比如跟他们的员工交朋友啊、吃饭啊、聊天啊,这样才能了解一些内部信息。”
  ■国企捐款,该捐自己挣的利润
  在以往慈善行为中,国企捐款远不如民企是不争的事实。今年4月发布的《zhongguo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统计的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
  王立伟的解释是:“国企跟民企不同,国企的老总大多是政府任命的,他们不需要像民企那样,通过捐款来增加自己企业的知名度,对这些国企老总来说,可能更重要的是完成国家下达的指令。不过这次地震捐款,国企捐得还是挺多的。”
  事实上,国企捐款存在的问题不止于捐款数额及次数的多少。近几年来,社会对国企捐赠合法性的质疑和争论一直未决。其中代表性观点是:“国企没有捐赠权利,因为国企的钱是国家的,要么上交用于社会再分配,要么留在企业内部进行调配。”国企捐赠是“慷他人之慨”,是让国家财政拨款走了一个来回。
  和国企一起被牵扯入“慷他人之慨”非议之中的,还有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的某些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
  这类性质的企业、单位举牌捐款时,是否是借国家的钱来作一次秀呢?
  王立伟分析说:“这次地震捐款,国企可能是从其它方面挤出来。国企每年的钱也不会都交上去,会从每年的利润中留下一部分当储备金,用来改造设备、扩大再生产等等,也就是说这些钱本来可能是国企自己要做事,但现在捐出来了,相当于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分配减少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企捐款还是有比较积极的作用。”
  “至于事业单位,现在很多事业单位有自己的小金库,比方说我们都是做媒体的,那通过广告收入会有盈余,可以从这部分中出。机关倒是完全靠财政拨款的,但机关的作法通常是直接从员工的工资里扣。”
  此前,记者在采访张雯时,曾问及国外有无靠财政拨款维系的单位以单位名义进行捐款。张雯回答说:“没有。他所做的事都是老百姓决定的,他们没有这个权利。我以前在美国工作过,当地区政府的办公大楼是最破的,因为老百姓不同意他们重新盖。他们用来公关运行的钱是非常少的,只有zhongguo人才会把吃饭作为财政拨款单独的一块。从总统到议员的收入都是公开的,日常的开支也都是选民给他们定的。在zhongguo,一些国有企业捐款,我觉得除非是把自己的利润捐出来,就是上交完了国家的那部分钱以后,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