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多尔衮为何未称帝?(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闻午报  作者:Jina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代善表示:“睿亲王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当然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皇长子,应该立他。”代善也够狠,仿佛不经意之间,便堵死了多尔衮的路。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不配担当大任。”离开了会场。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们佩剑上前,说:“我们这些人食于帝,衣于帝,皇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跟随皇帝于地下。”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时,我都不参与国家大事,现在哪里还能过问这么大的事?”随即起身离开了会场。
多尔衮则当机立断地表态说:“你们说的有道理,我赞成由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没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皇九子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等他成年之后,我们即行归政。”多尔衮的提议,立即获得多数人通过。
多尔衮出人意料地推举出一个六岁的孩子继承皇位,令两个人感到不满,一个是代善的儿子硕托,一个是代善的孙子阿达礼。他们二人在诸王公贝勒已经对天盟誓,在小皇帝福临还没有举行仪式登基之时,动员大家推翻成议,拥戴多尔衮。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发自己的一子一孙违反誓约,最后,二人被毫不容情地处死。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是被逼无奈还是大义灭亲,代善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发挥了安全阀与稳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来,过去,仅仅因为多尔衮是叔父,所以领兵打仗时才会成为主帅,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资格继承皇位,偏偏又被多尔衮搅了好事,不但皇位没有坐上,反而更要听从辅政王多尔衮的号令,就连那些曾经依附他的两黄旗大臣们,现在也纷纷倒向多尔衮。这口气令他实在难以下咽,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话说:“难道我就不能扭断这些家伙的脖子?”
多尔衮心中的悲愤则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亲年轻貌美,却被弄得声名狼藉,正值三十七岁盛年,却不得不给死人殉葬。有证据显示,多尔衮曾经认为皇太极的权位是从自己手里巧取豪夺走的。如今,皇太极死了,这个皇位本来已经非自己莫属,偏偏皇太极的儿子又横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举出他的另外一个孩子———一个六岁的毛孩子来坐那把龙椅,太不公平。
虽然多尔衮是这一轮角力中毋庸置疑的胜利者,实际上,他和豪格是两败俱伤,他们二人在心灵上全部创巨痛深。过去,多尔衮与豪格虽然并不亲密,但至少还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如今,他们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独揽大权,豪格神秘“赐死”
十二天之后,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临即皇帝位。九月十一日,皇太极去世一个多月了,辅政王多尔衮替小皇帝发布谕旨,命令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率军攻伐锦州与宁远,这是一次很奇怪的军事行动。济尔哈朗带兵走后,多尔衮又代小皇帝发布谕旨,晋封自己为摄政王。成为摄政王之后,多尔衮召集贝勒大臣们开过一个会,会议的重大决定是,从摄政王开始,所有亲王、贝勒、贝子“悉罢部务”,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务。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书负责,各部尚书直接对摄政王负责。一个月后,济尔哈朗从宁锦前线返回沈阳,发现短短一个月时间,一切已经似是而非。不久,他召集大家开会,宣布:今后一切政府事务都要先报告多尔衮,排名顺序也要先写多尔衮。从此,济尔哈朗成了一位挂名辅政王爷。
半年后,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尔衮即将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个亲信部下,出面检举豪格“悖乱”。处理的结果是,几位忠实于豪格的部下被杀死,豪格本人被废为庶人。这是一个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决。
三年后,顺治三年正月,已经牢牢掌控了大权的多尔衮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军前去对付张献忠。顺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这位令四川人闻之色变的“大西皇帝”杀死后,凯旋回京。
一个月以后,为他庆功的热乎劲儿还没有完全过去,豪格便又一次获罪被幽禁起来。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称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久,时年四十岁的豪格在幽禁中无疾而终。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专门训练、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锦衣卫留用人员奉命杀死的。死后,检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这可能是福临小皇帝痛恨多尔衮的原因之一,多尔衮的身后亦由此注定。
就这样,曾经有过“贤王”之美誉的多尔衮,三十二岁时,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率领大军直扑北京。当时在zhongguo社会与zhengzhi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所有人物,不是成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灭在他的手里。随后,豪格死后仅仅两年多一点,三十九岁的多尔衮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尔衮又何其薄也?他的恩怨情仇几乎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垮台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波诡云谲的图画。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