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李文华名标相声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新京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相声名家李文华因长年喉癌而引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医治无效,于5月9日凌晨1:09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李文华,1927年生于北京,早年曾向郭启儒学艺,1962年调进zhongguo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在和侯宝林、马季、郝爱民等合作演出的实践中,形成了以蔫哏冷面见长的艺术风格。从1978年开始,李文华与姜昆搭档,更进 一步推出了把个性与人物融为一体的特长,使捧逗珠联璧合,自然默契,相继推出了《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诗歌与爱情》、《打针》、《想入非非》、《看球赛》、《小儿郎》、《男女有别》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段。1985年,李文华被评为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之一。
  李文华1983年被确诊为喉癌,1985年实施了全喉切除手术,不能说话,被迫离开了他所热爱的舞台。此后的20多年,他一直处于调养和休息状态,很少出席公开活动。李文华最后一次在媒体上亮相是去年11月。81岁高龄的他坐着轮椅带着氧气瓶出席自己拜师马三立的仪式,了却了几十年的夙愿。至此,李文华在zhongguo相声界的宗谱上正式成为第六代相声表演艺术家。
  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今天早上听到了李文华病逝的噩耗。他非常遗憾地说,去年那次拜师仪式,他替父亲收下了这位高徒,李文华还在他父亲马三立蜡像前留影。后来因为自己有腰伤,一直没到北京探望李老,没想到那日一别竟成诀别。
  马志明回忆,父亲马三立与李文华感情很深,属于“半师半友”,上世纪80年代走动很频繁,李文华经常从北京坐车来天津,在马三立家中一聊就是一天。他说:“我父亲其实很早就已经承认李文华先生是他徒弟。拜师这件事,是李文华老人的愿望,也是我父亲的遗愿。父亲收李老,对我们马家是个荣耀的事。去年,他已经病得很重,但为了参加拜师仪式,仍不听医生嘱咐,坚持签字出院。”
  zhongguo曲艺家协会副主席、zhongguo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博导吴文科用四个字评价李文华——“德艺双馨”。他认为,李文华的“德”不仅体现在他纯朴厚道的为人,而且也表现在对艺术的精益求精上。他对相声艺术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每次演出都十分真诚。而李文华的“艺”更是在zhongguo相声史上不能不提的。吴文科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在粉碎“四人帮”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李文华与姜昆共同创作演出了相声《如此照相》,大胆地以讽刺手法批判了极左思潮的误区,呼唤着思想解放,使观众们笑着挥泪告别过去。与此同时,这个作品还在客观上恢复了相声的社会功能。在那个时代,它不仅张扬了相声的魅力,而且带动了包括相声在内的传统曲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李老走了,我们在哀思之余应该更多地思考相声的社会功能,更多地思考如何学习他的艺术追求和风范,推出更多优秀的相声作品。我想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吴文科说。
  据悉,5月10日起,李文华家中将吊唁三日。zhongguo广播艺术团方面将成立治丧委员会,追悼会初步定于5月15日。 (本报北京5月9日电)
图为李文华(右)与姜昆在表演相声(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姜昆老搭档李文华逝世 


  李文华和姜昆一老一少、一蔫一坏,十分逗乐。

  李文华去年坚持出院参加拜师仪式,他对相声的真挚感情令在场众人动容。 多宝鱼/CFP

  昨日,李文华的妻子在家中为他挑选遗像。卡卡西/CFP


  去年11月,李文华(中)在马三立蜡像前拜师,马志明代父收徒。



  本报讯 (记者康沛)相声名家、曾与姜昆搭档的李文华因长年喉癌引发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凌晨一点零九分在北京朝阳医院逝世,享年82岁。记者了解到,今天起,李文华家将设立灵堂吊唁三日,他所在的单位,zhongguo广播艺术团将成立治丧委员会。zhongguo曲艺家协会分dang组书记、副主席姜昆透露,李文华的追悼会初步定在5月15日。
  后事 姜昆帮忙布置灵堂
  昨天,李文华的多年搭档姜昆一早便赶到位于双井的李文华家中,慰问家属,帮忙布置灵堂,并亲自发短信通知媒体李文华逝世的消息。
  据曲协工作人员梁先生介绍,曲协的大部分成员都在南方开会,明日才能回北京,大家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都非常悲痛,明天一回京就将赶往灵堂。除姜昆在李文华家负责慰问家属和准备吊唁之外,曲协主席刘兰芳也将于今天早上代表曲协前往吊唁。此外,曲协还对李文华后事的协调工作全程负责。
  病情 长年与喉癌做斗争
  李文华于1983年不幸罹患咽喉癌,他凭借着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毅力与喉癌做了20多年的斗争。虽然在1985年实施了全喉切除手术,但他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用特殊的运气方式振动食管发声,又开始了相声创作。
  作为李文华多年的老搭档,姜昆透露,自从切除手术之后,除了不能正常讲话,病情并不影响正常生活,但癌症于半年前开始转移,自己就帮着李文华及其家人安排治疗和住院等事务。逝世前四天,李文华在朝阳医院呼吸科住院,姜昆等相声演员前往探望时,李文华因不能说话,用笔写道:“等我好一些的时候,再和大家一起听(看)新相声”。
  风格 人送绰号“蔫包袱”
  非“门里出身”的相声演员而成为名角并不多见。李文华却从工人文艺积极分子开始,凭借独特的风格杀入“十大笑星”之列,与姜昆合作推出了《如此照相》、《祖爷爷的烦恼》、《诗歌与爱情》、《打针》、《我的挫折》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相声名段。
  相声演员常宝华表示,李文华的表演特色属于“冷面滑稽”,人们送给他的“蔫包袱”的称号很合适。在形象上,他和姜昆当时身上的学生气相得益彰,一老一少的形象很得人们的喜爱。“李文华老师听得多,见识广,是个不可多得的相声大师。”常宝华说。
  去年11月,早就受到马三立先生肯定的李文华终于在姜昆等人的“撮合”下举办仪式,拜马三立为师。多年的心愿完成,让李文华激动万分。
  ■ 圈内追忆
  姜昆 见到老友后走得安详
  从去年年底李老住院,我一直陪着他。大概一个月前,他突然提出要见一见唐杰忠、蔡兴林、常祥霖、陈连生四个老友。我当时已经有所预感,但我觉得叫他们晚点来,他会再等一段时间。四天前,我们五个人去医院探望了他。那天李老还用纸写“等我好一些的时候,再和大家一起听新相声”,谁知道早晨却接到了李老去世的消息。老人见到老友之后算是了却了心愿了,走得很安详。
  常宝华 他是启明茶社老观众
  我和李文华老师算是同辈人,他拜了我的老师马三立为师,也算是圆了他的梦。他是工人阶级出身,干这行时间很长,从30年代末期,他就是我的老师马三立开的西单商场启明茶社的老观众了,当时在业余说相声的人里面就算特别出彩的了。他对相声有追求,人品也有口皆碑,一直保持着工人阶级的优良作风。
  马志明 拜师实现父亲遗愿
  我父亲和李文华半师半友,感情很深。上世纪的80年代,我们走动得非常频繁,经常是我早上去车站接他,然后在家里和父亲呆一天。我父亲其实很早就已经承认李文华先生是他徒弟。父亲收李老当徒弟,对我们马家也是个荣耀的事。医生多次嘱咐不让出院,但他后来坚持签字出院,就为参加这个仪式。在姜昆的努力下,实现了他这个愿望,也实现了父亲的遗愿。
  常祥霖 他就像邻家的老大爷
  李老师是工人出身的艺术家,为人非常质朴。虽然他的表演得到很多人喜爱,但他没有明星的张扬,永远都是谦虚的,和善的,像邻家的老大爷一样可爱。我们前几天刚去了朝阳医院呼吸科看望李文华,说是“哥几个”,其实算是忘年交。我们在门口买了个花篮,上去后才知道呼吸科为防过敏是不能有花出现的,但我们一说是来看李文华的,大家就很热情地帮我们指路。李老师给我们写了一个纸条,盼望看到新的相声,让人非常吃惊,还说“我知足了”,没有对生活的哀怨,他乐观地感谢医生护士,这是一种境界。   ■ 生平
  1927年 生于北京。
  1946年 进入兴平机械厂做喷漆工。
  1962年 调入zhongguo广播艺术团说唱团。
  1978年 开始与姜昆搭档,完善表演风格。
  1983年 确诊患喉癌。
  1985年 获评全国相声演员十大笑星之一,后实施了全喉切除手术,被迫离开舞台。
  2008年 第五届zhongguo曲艺牡丹奖终评会上,李文华荣获了终身成就奖。
  正式拜马三立为师,成为马派弟子。   ■ 作品回顾   《如此照相》
  李文华:嗐!赶紧给老太太照吧。
  姜昆:摄影师同志一想:大娘这么大岁数了也是,可不这么照连胶卷都不给冲,我这也担风险。“这么着大娘,您哪……”
  李文华:“我坐着就行。”
  姜昆:“哟,那不行,那是追求舒适享受,容易出修正zhuyi。”
  李文华:“那我站不住哇!”
  姜昆:“我给您找根东西。”
  李文华:“拐棍儿。”
  姜昆:“红缨qiang。”
  李文华:“拄红缨qiang?”
  姜昆:“您别拄呀!”
  李文华:“我拿着。”
  姜昆:“你扛着!再摆上个刺杀姿势,我给您题上字儿:‘大娘银qiang刺青天’。”
  李文华:“嗯,刺完我上八宝山。”   ■ 近年去世名家
  2006年12月20日
  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因心脏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2岁。
  2007年5月9日
  捧哏名家赵世忠因癌症在北京去世,享年74岁。
  2007年6月23日
  相声大师侯宝林之子、相声名家侯耀文因突发心源性疾病在北京去世,享年59岁。
  2008年11月17日
  与高英培搭档40余年的捧哏名家范振钰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2岁。
  2009年2月16日
  德云社发起人之一张文顺因患癌症在北京去世,享年71岁。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康沛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