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往事旧闻 » 往事旧闻 » 正文

明品生活网:"县市反夸南货聚" 元代时的板桥港改名胶州海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来源:半岛都市报  作者:秋痕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曾经辉煌的宋代板桥镇,经过金代百余年进入元代后,虽然没有了官方的市舶司、榷场,但仍是zhongguo北方重要的民间海上贸易口岸。不仅大量的“南货”在这里中转销售,还吸引许多来自高丽和日本的民间商船到这里贸易,于是便有了“县市反夸南货聚”诗句,有了著名的元青花瓷片在这里出土……

    ■ 元代改胶西板桥港为胶州海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金戈铁马,蒙元先后灭了金、西辽、大理和南宋,建立了规模空前的中央集权王朝。

    据《元史》记载,早在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世祖忽必烈已命令沿海各行省向外国商船宣布:“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从至元二十一年开始,元代朝廷先后在长江以南的温州、杭州、广州设立了市舶司,负责元朝官方的海外贸易事宜。而宋金时期的胶西板桥港口,则改名为胶州海口,属于民间海上贸易口岸。

    板桥港口改名胶州海口,与元代设胶州之举密切相关。据《元史·地理志》记载,胶州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期新设置的州,下辖胶西(今胶州市)、即墨、高密三个县,胶州的治所设在胶西县。研究者多认为,元代新设置胶州的具体时间是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即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

    ■ 持续发展的元代海上贸易

    元代称从事海上贸易的商人为舶商,称在海上航行的商船为舶船。舶商在户籍中专成一类,称之为舶户或者舶商户。元代舶商户中有不少资金雄厚并且拥有自己舶船的大舶商,但是多数是没有能力置备舶船的中、小舶商,他们往往要以“人伴”的身份依靠有舶船的大舶商,结为壹甲,互相作保,出海贸易;或者在大舶商的船上担任相关的职务并捎带自己的一些货物出海买卖。

    元代舶船上的人员组织严密,有纲首、直库、部领、杂事、火长、舵工、碇工、梢工等不同的职务和分工。纲首即船长,直库负责武器管理,部领可能是水手长,火长负责领航掌管指南针,舵工负责掌舵,碇工负责舶船上的碇和锚,杂事的具体职责不详,梢工是舶船上的普通水手。从纲首到梢工一干人员,都是大舶商招募的,这其中就有许多中、小舶商。到了元代,指南针早已经成为舶船上的必备航海仪器。当时的舶船大都是用松木制作而成,舶船上的桅杆多为四桅,也有五桅六桅者。舶船上的舱一般十余个,也有数十船舱的大舶船。来往于南方诸口岸与胶州海口以及山东半岛其他港口的海船,应该主要是载重量比较大的四桅舶船。

    ■ 胶州海口的内外海上贸易

    元代胶州海口,是一处重要的民间贸易口岸。《元史》记载:“海运之道自平江刘家港入海……历西海州海宁府东海县、密州、胶州界,放灵山洋,投东北……”海船从刘家港出海起航,到了“胶州界”(胶州海口)以后,一般要入港休整或中转,然后扬帆起航“放灵山洋,投东北”向东北海域驶去,其中多有到高丽贸易的舶船。这条自南而北经胶州海口中转放洋驶向东北的海路,是宋代形成并一直沿用的传统海上商路。元代胶州海口曾因胶莱运河而一度成为南粮北运的繁华地,后来因故罢胶莱运河后,南北海舶还多在胶州海口中转贸易,其中不乏与高丽、日本通商贸易的民间舶船。

    元代胶州海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与高丽海商之间的民间贸易,与日本的民间海上贸易较少,直到元代中后期才逐渐开始恢复,但主要是日本商船来zhongguo东南沿海进行贸易。到了元代后期,来胶州海口的日本民间商船开始增多,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不法奸商和浪人。元末明初来胶州沿海劫掠的倭寇中,多有不法奸商和浪人的影子。

    元代胶州海口的民间贸易情况在元诗中有反映,如戴良作于元后期的诗《至胶州》中有“帆乱北溟霞”,《抵胶州》中有“舟行无休期,晨夜涉风水。蹈越入吴乡,乘楚造齐鄙”,《至东胶》中有“县市反夸南货聚”等诗句。另外,近年来胶州出土的古瓷片中,除了大量的宋代瓷片外,还有一些元青花瓷器残片。最近在板桥镇遗址中也出土了元代瓷片。这从物证上反映了元代胶州海口民间海上贸易繁荣的事实。





 
 


@1999-2020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 明品生活™ >  六维空间网 新国学网 版权所有